斸含露之猪苓

出自:元代·叶颙《山中游》

拼音:[zhú][hán][lòu,lù][zhī][zhū][líng]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木翳兮林深,境幽兮径平。
峰高兮月小,涧古兮泉清。
雾氤氲兮图形,水飕飗兮琴声。
春欲暮兮乌啼花落。
秋将至兮鹤唳猿鸣。
膏吾车兮整吾驾,将有事兮林坰。
爰发爰启,载兴载征。
访仙人兮琳宫扣释子之玄扃。
高揖浮邱远邀广成。
拾丹田之瑶草,采翠巘之琼英。
掘栖烟之枸杞,斸含露之猪苓
驻予颜兮长春,延予年兮遐龄。
与日月兮同光,偕天地兮不倾。
蔽明兮掩聪,凝神兮啬精。
心清兮欲寡,体安兮气宁。
绝交息游罢送休迎。
不记晦朔,宁知亏盈。
不事王侯,宁识公卿。
虽乏钟鼎之贵,终无鈇钺之刑。
尘缰莫系,世网曷萦。
得失一致,宠辱不惊。
何必论泰山之重鸿毛之轻。
麻衣之贱金章之荣。
又何必计蝇头微利蜗角虚名。
长途扰扰,闹市营营。
蹈草庐之高躅,诵陋室之佳铭。
土床石枕雾帐云屏。
依稀和靖彷佛渊明。
玩庭梅之冷艳,嗅篱菊之秋馨。
听莺鹂之求友,呼鸥鹭以完盟。
展奇松之轩盖,铺软草之毡茵。
临清流兮洗耳,汲沧浪兮濯缨。
躬耕幽屿,独钓荒汀。
酒船茶灶,诗卷棋枰。
樵渔宾客,牧圉弟兄。
更唱迭和,极论深评。
云边横笛,月下吹笙。
随心去住,任性纵横。
缅思畴昔,庆快平生。
襟怀洒落,胸次峥嵘。
逍遥丘壑,放浪身形。
悠然遗世,脱尔忘情。
回视彼抗尘走俗之辈,蜂房课蜜之功甚时可办,蚁穴封侯之梦何日能醒。
亦何异于填海之精卫,良可悲夫烧空之火萤。

查看原文

注释

【含露】1.带着露水。 2.口衔露水。
【猪苓】菌类植物。菌核中医入药,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斸】

斸【卯集下】【斤部】康熙筆画:25画部外筆画:21画

《唐韻》陟玉切《集韻》《韻會》株玉切,音瘃。《說文》斫也。《爾雅·釋器》斪斸謂之定。互詳斪字註。《玉篇》同钃。

《五音集韻》之角切,音琢。義同。

【含】

含【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男切,音涵。《說文》嗛也。《廣韻》銜也。《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

《禮·月令》羞以含桃,先薦寢廟。《註》含桃,櫻桃也。《釋文》含,亦作函。一說鸎鳥所含,故亦名鸎桃。

《正韻》包也,容也。《易·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文言》含萬物而化光。《書·盤庚》惟爾含德。

《後漢·梁鴻詩》麥含含兮方秀。《註》含含,麥盛貌。

《廣韻》《集韻》胡紺切,涵去聲。《廣韻》本作琀。《集韻》通作唅。《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疏》含,以玉實口也。《春秋·文五年》王使榮叔歸含。《註》珠玉曰含,含口實也。《周禮·春官·典瑞》共飯玉含玉贈玉。《註》含玉柱左右顚及在口中者。○按《禮·檀弓》《釋文》:含,和闇反。《春秋》《周禮》《釋文》:含,戸暗反。《春秋》亦作唅。

【露】

露【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路。《說文》潤澤也。从雨路聲。《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釋名》露,慮也。覆慮物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五經通義》和氣津凝爲露。《蔡邕·月令》露者,隂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禮·月令》孟秋,白露降。《詩·召南》厭浥行露。《箋》厭浥然濕,道中始有露,謂二月中嫁娶時也。

《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屈原·離騷》朝飮木蘭之墜露。《前漢·鼂錯傳》覆露萬民。《註》如淳曰:覆,䕃也。露,膏澤也。《春秋緯》武露布,文露沉。《註》甘露降其國,布散者,人尙武,沉重者,人尙文。

《玉篇》露,見也。《集韻》彰也。《禮·孔子閒居》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疏》露見而生。《左傳·襄三十一年》其暴露之。《戰國策》諸侯見齊之罷露。《註》在野曰露。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閼湫底,以露其體。《註》露,羸也。《疏》肌膚瘦,則骸骨露也。

《正字通》軍中捷書曰露布。《後漢·禮儀志》請驛馬露布。《文心雕龍》露布者,露版不封,布諸視聽。

臺名。《史記·孝文紀》常欲作露臺。

《史記·楚世家》蓽露藍縷。《註》服虔曰:蓽露,柴車素大輅也。《後漢·靈帝紀》得民家露車共乗之。

《揚子·方言》覆結或謂之承露。

《正字通》庫露,器名。《皮日休詩》襄陽作髹器,中有庫露眞。《註》玲瓏空虛,故曰庫露。今諺呼書格曰庫露格。

《前漢·董仲舒傳》玉杯蕃露。《註》皆其所著書名也。《字彙補》繁露,冕之繅旒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程大昌演繁露,皆取此義。

《爾雅·釋草》蔠葵,繁露。《註》承露也,大莖小葉,華紫黃色。

《汲冢周書》渠叟以䶂犬。䶂犬者,露犬也。能飛,食虎豹。

白露、寒露,名。見《後漢·律曆志》。

《詩·邶風》胡爲乎中露。《傳》中露,衞邑也。

姓。《廣韻》史記三皇紀,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爲諸侯。《魯語》以露堵父爲客。《風俗通》漢有上黨都尉露平。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猪】

猪【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俗豬字。(豬)《唐韻》陟魚切《集韻》《韻會》張如切,經》出野見虛,有虎牧豬。

山豬,卽豪豬也。詳前豪字註。

嶺南有嬾婦豬。《桂海虞衡志》嬾婦似山豬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機軸織絍之器掛田所,則不復近。

貓豬。《楊愼·丹鉛錄》毛犀卽彖也。善知吉凶,古人呼爲貓豬,交廣人謂之豬神。

石豬。《蜀志》蜻蛉縣有石豬,子母數千頭,傳言夷昔牧豬于此,一朝豬化爲石。

官名。《魏志·東夷傳》夫餘國以六畜名官,一曰豬加。

草名。《博雅》伏豬,木禾也。

藥名。《本草綱目》陶弘景曰:豬苓,其塊黑似豬屎,故名。互詳前豕豨二字註。

山水名。《山海經》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湫名。《北夢瑣言》邛州有湫,有牝豕出入,號豬龍湫。

州名。《唐書·地理志》豬拔州,隸隴右道。

《廣韻》豬口,地名。亦作䐗。《晉書·甘卓傳》軍次豬口。

《閔公承傳》作䐗口。

《韻會》通作瀦,水所停也。《書·禹貢》大野旣豬。《孔傳》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蔡傳》水蓄而復流者,謂之豬。《左傳·襄二十五年》規偃豬。《註》下濕之地。

孟豬,澤名。通作諸。《書·禹貢》被孟豬。《蔡傳》地志,在梁國睢陽東北,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及《爾雅·釋地》作孟諸。

《字彙補》照迦切,音遮。《左傳·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干寶讀。《廣韻》俗作猪。

【苓】

苓【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說文》卷耳也。《爾雅·釋草》菤耳,苓耳也。《註》卷耳形似䑕耳,叢生如盤。《陸璣疏》可煑爲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博雅》苓耳,枲耳也。

《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

茯苓,藥名。《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魏志》潁川郤儉,能辟穀餌茯苓。

豬苓。《本草註》其塊黑,似豬矢,故名。《韓愈·進學解》是猶昌陽引年,而進以狶苓也。

地名。《晉書·地理志》扶苓縣,屬九德郡。

通零。《說文》草曰苓,木曰落。

《集韻》靈年切,音蓮。草名。《枚乗·七發》蔓草芳苓。《註》古蓮字。《韻會》亦作蘦。

作䕘。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