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影上衣袂

出自:元代·叶颙《野趣》

拼音:[lán][yǐng][shàng,shǎng][yī][mèi]

平仄:平仄仄平仄

岚影上衣袂,溪光满竹闾。
云峰明月径,烟树夕阳庐。
柳下寻诗策,花边载酒车。
南山经雨豆,草长正堪锄。

查看原文

注释

【上衣】1.外衣。 2.上身穿的衣服。
【衣袂】1.衣袖。 2.借指衣衫。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岚】

嵐【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盧含切,音婪。《說文》岢嵐,山名。近太原,有渥洼池,出良馬。

州名。本樓煩王所居,漢爲太原地,後魏置嵐州。

山氣烝潤也。《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夕曛嵐氣隂。《王維·送方尊師詩》夕陽彩翠忽成嵐。

【影】

影【寅集下】【彡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集韻》《正韻》於丙切《韻會》於景切,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始加彡爲影,音於景反。而世閒輒治《尚書》《周禮》《莊》《孟》从葛洪字,甚爲失矣。《六書正譌》影者,光景之類合。通用景,非。毛髮藻飾之事不當从彡,今槩从影。

漏影,刀名。《古今注》漢文帝有百鍊靑犢漏影三刀。

躡影,馬名。《博物志》躡影,秦良馬。

木名。《花木志》瀛州有木,日中視之,一葉百影。

仄影,扇名。《事物紀原》周昭王時,脩塗國獻丹鶴,以翅爲扇。一曰條融。一曰仄影。

叶倚兩切,音養。《道藏歌》解散七。

【上】

上【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丄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

上官,複姓。

《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與尙通。《詩·魏風》上愼旃哉。《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韻補》叶辰羊切,音常。《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叶時刃切,音愼。《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叶矢忍切,音審。《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

【衣】

衣【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絲衣,祭服也。《詩·周額》絲衣其紑。

《博雅》寢衣,衾,服也。

《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面衣。《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綴衣,掌衣服官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白衣,未仕之稱。《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垣衣,苔也。《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姓。《通志·氏族略》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人名。《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靑衣,地名。《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註》今爲臨卭。

借服膺意。《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韻》著衣也。《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一作㐆。《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袂】

袂【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弭弊切《集韻》《韻會》彌蔽切,音櫗。《玉篇》袖也。《釋名》袂,掣也。掣,開也。開張之,以受臂屈伸也。《禮·曲禮》以袂拘而退。《儀禮·大射儀》大射正弓矢,以袂順左右隈。《前漢·鄒陽傳》攘袂而正議者,獨大王耳。

擔袂,國名。《水經注》江口有國,號擔袂,屬天竺。遣黃門字興爲擔袂王。

《集韻》儒稅切。音汭。《莊子·漁父篇》被髮揄袂。《釋文》袂,李音芮。

倪祭切。同褹。詳褹字註。

《類篇》古穴切,同。亦袖也。《韻補》《沈炯·歸魂賦》:矧古今之悲凉,並攢心而霑袂。渡狹嶺之欹危,跨淸津之幽咽。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