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维更泛南来路

出自:明代·史鉴《纪游歌别崔望宗丁公耀》

拼音:[jiě,jiè,xiè][wéi][gēng,gèng][fàn][nán,nā][lái][lù]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忆昔辞家同作客,千里遥遥事行役。
姑苏台下榜人歌,万顷湖光浸空碧。
慧山隐隐云欲连,山灵谢客心茫然。
吁嗟鸿渐不可作,扣舷空赋招魂篇。
延陵祠前春草绿,再拜陈词献?醁。
九原焉得使重生,为振高风转衰俗。
奔牛闸下多飞涛,打鼓发船奚惮劳。
楼台晚映丹阳郭,卧闻笑语声嗷嘈。
南徐山水钟奇秀,压酒吴姬远招袖。
鹤林寺里杜鹃花,不见妖红更如旧。
酒酣走上江边楼,楼名多景还多愁。
古来豪杰竟何在,但见江海朝宗流。
大江茫茫与天接,三老开头敢矜捷。
长风浩浩自天来,吹落寰瀛秋一叶。
金山屹立江之中,水天浮出青芙蓉。
绝顶浮图绚金碧,两岸往往闻晨钟。
中泠之泉冠今古,旋汲还归凤团煮。
碧云零乱白花浮,倾入诗肠浣尘土。
维扬自古称繁华,陵迁谷变重咨嗟。
高骈楼废今生草,炀帝池荒但聚蛙。
看花偶入蕃釐观,物态人情几移换。
当年仙种已无存,尚有穹碑可寻按。
二十四桥春水平,红亭圮毁赤阑倾。
凤箫无声玉人去,惟见夜月依然明。
海陵萧索人家少,城郭依微望中小。
五更茅店鸡一声,露冷烟浓远山晓。
崇川乃在海东涯,参差雉堞鸣悲笳。
海山楼高切霄汉,故乡南望浮云遮。
海上潮声信朝夕,四海无人事禾麦。
远浦风多海味鯹,沙场雨少盐花白。
狼山巍巍高插天,五点螺鬟凝紫烟。
东风多情野芳发,胭脂满地游人眠。
半山亭外春如酒,爱听啼莺坐来久。
行行更上青嵯峨,白石无尘不须帚。
马鞍之峰形与同,龟田幻出波涛中。
沟塍秩秩宛如甲,乃知造化非人工。
西上坭山几千丈,铁杖还敲洞门响。
东看鞭迹剑山头,俯仰令人动遐想。
海门水与天河通,乾坤上下涵空濛。
楼船采药去不返,蓬莱应在虚无中。
斯游随处得奇遇,记游可惜无佳句。
林间子规催我回,解维更泛南来路
南来喜到莺湖西,湖亭小饮离思迷。
越女含娇唱杨柳,罗巾泪湿蛾眉低。
沙头酒乾玉壶侧,黄鹂其奈临风啼。

查看原文

注释

【解维】解开缆索。指开船。
【来路】1.向这里来的道路:洪水挡住了运输队的~。 2.来源:断了生活~。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解】

解【酉集上】【角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其四支也。

《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

《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廣韻》脫也。《禮·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博雅》說也。《史記·封禪書》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註》皆自解說,遇風不至也。

《廣韻》講也。一曰釋詁也。《禮·經解疏》解者,分析之名。

樂曲解。《古今樂錄》傖歌以一句爲一解,中國以一章爲一解。王僧䖍啓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也。

《字彙補》削也。《魯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止也。《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兹謂追非。

開也。《後漢·耿純傳贊》嚴城解扉。

達也。《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解構,猶閒構也。《後漢·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猶會合煩辱也。《淮南子·俶眞訓》孰肯解構人閒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道家有尸解術。《史記·封禪書》爲方僊道,形解銷化。《集解》尸解也。《問奇集》《金壷字考》攺音假,非。

梵言目帝羅,此雲解脫。荆溪淨名記,若正用功,解可作古買切。功成日,解應作戸買切。强分二音,亦非。

解解,戟多之貌。《揚子·太經》次七:何戟解解遘。

《集韻》《韻會》下買切《正韻》胡買切,音蟹。義同。

《增韻》物自解散也。《孔安國·尚書序》逃難解散。《註》解音蟹。

《廣韻》曉也。《禮·學記》相說以解。《註》解物爲解,自解釋爲解,是相證而曉解也。《魏志·賈詡傳》太祖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註》謂曉悟也。

《博雅》跡也。《爾雅·釋獸》,其跡解。《註》其跡名解。

地名。《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師軍於解。《註》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

《史記·甘茂傳》今公與楚解口地。《索隱》秦地名。《正義》解口,猶開口也。

州縣名。《一統志》春秋爲晉之解梁城,戰國屬魏,漢爲解縣,屬河東郡,五代漢始置解州,治解縣,元屬平陽路,明因之。

姓。《廣韻》自唐叔虞食邑于解,後因氏。

複姓。《姓苑》北魏有解枇氏,後攺爲解氏。

《說文》解廌,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註》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觸邪也。《晉書·輿服志》作獬豸。《王充·論衡》作觟。

與嶰通。嶰谷,谷名。《前漢·律歷志》取竹之解谷。《孟康曰》解,脫也。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與澥通。《前漢·揚雄傳》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與蟹同。《呂覽·恃君篇》大解、陵魚,大人之居。《山海經》作大蟹。

《唐韻》尸賣切《集韻》《韻會》下解切,蟹去聲。亦判也,散也,曉也,獸也,地名也。

《玉篇》接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茭解中有變焉,故挍。《註》茭,弓檠也。茭解,謂接中也。

支節也。《前漢·賈誼傳》所排擊剝割,皆衆理解也。《師古註》解,支節也。

與懈同。《詩·大雅》不解于位。《註》解,怠惰也。《禮·月令》民氣解惰。

與邂同。《正字通》解后,卽邂逅,言彼此不期而遇也。《六書正譌》別作邂,非。

《廣韻》古隘切《集韻》《韻會》居隘切《正韻》居拜切,皆去聲。《類篇》除也。一曰聞上也。《韻會》發也。《唐制》進士由鄕而貢曰解額。

《國史補》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宋史·選舉志》天下之士,屛處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職官志》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赴銓。《正字通》凡官司解報、杻解,皆此音。《韻會》讀若懈,非。

與廨同。《玉篇》署也。《商子·墾令篇》高其解舍。《左思·吳都賦》解署棊布。《註》言非一也。

《集韻》口賣切,楷去聲。解垢,詭曲之辭。《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音義》又音楷。

叶舉履切,音几。《古詩》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叶居縊切,音記。《楚辭·九章》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解。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叶訖力切,音棘。《詩·魯頌》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叶舉下切,嘉上聲。《僧皎然·題毗沙天王像》憶昔胡兵圍未解,感得此神天之下。《俗書正誤》解从刀、牛。俗从羊作觧,非。廨字原从厂作。

【维】

維【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惟。《說文》車蓋維也。

《博雅》係也。《詩·小雅》縶之維之。《傳》維,繫也。《公羊傳·昭二十四年》且夫牛馬維婁。《註》繫馬曰維,繫牛曰婁。

《詩·小雅》四方是維。《周禮·夏官·大司馬》以維邦國。《註》維,猶連結也。

《儀禮·太射禮》中離維綱。《註》侯有上下綱,其邪制射舌之角爲維。

《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屠維。

《前漢·賈誼傳》是猶度江河亡維楫。《註》維,所以繫船。

《管子·牧民篇》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淮南子·天文訓》帝張四維,運之以斗。

《楚辭·天問》幹維焉繫。《註》維,綱也。

《爾雅·釋詁》伊維侯也。《註》發語辭。《韻會》案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訓獨,尚書助辭皆用惟字,詩助辭多用維字,左傳助辭用唯字,論語助辭用惟字。新安朱氏曰:惟从心,思也。維糸,繫也。唯从口,專辭也,應辭也。然皆語辭,古書皆通用之。

地名。《史記·管晏列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註》應劭曰:故萊夷維邑。

姓。《姓氏急就篇》漢維汜,妖巫,卷縣人。

於恭切,音雍。《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盧維。《釋文》盧音雷。維,於恭反。

【更】

更【辰集上】【曰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玉篇》㪅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㪅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泛】

泛【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孚梵切,音汎。《說文》浮也。一曰流也。通作汎。《前漢·郊祀歌》泛泛滇滇從高斿。

《集韻》方勇切,音捧。覆也。《前漢·武帝紀》泛駕之馬。《註》本作覂,後通用。

《廣韻》房法切《韻會》扶法切,,聲微小貌。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来】

來【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

玄孫之子曰來孫。

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䅘。

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

姓。

《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

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叶郞狄切,音力。《詩·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叶下服。《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叶落蓋切,音賴。《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叶良置切,音利。《荀子·賦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路】

路【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

《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

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門,寢曰路寢,車曰路車。

鼓也。《周禮·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註》路鼓,四面鼓也。

弓也。《史記·孝武紀》路弓乗失。

傾貌。《荀子·富國篇》田疇穢,都邑路。《註》路謂無城郭牆垣也。

與輅同。《禮·月令》乗鸞路。《釋文》路本又作輅。

姓。《急就篇註》路,水名也。

因爲縣,在涿郡,居者氏焉。漢有大夫路溫舒。

《集韻》歷各切,音洛。《前漢·揚雄傳》爾廼虎路三嵏以爲司馬。《註》晉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師古曰:落,纍也。以繩周遶之也。

相关诗句
黄鹂其奈临风啼 沙头酒乾玉壶侧 罗巾泪湿蛾眉低 越女含娇唱杨柳 湖亭小饮离思迷 南来喜到莺湖西 解维更泛南来路 林间子规催我回 记游可惜无佳句 斯游随处得奇遇 蓬莱应在虚无中 楼船采药去不返 乾坤上下涵空濛 海门水与天河通 俯仰令人动遐想 东看鞭迹剑山头 铁杖还敲洞门响 西上坭山几千丈 乃知造化非人工 沟塍秩秩宛如甲 龟田幻出波涛中 马鞍之峰形与同 白石无尘不须帚 行行更上青嵯峨 爱听啼莺坐来久 半山亭外春如酒 胭脂满地游人眠 东风多情野芳发 五点螺鬟凝紫烟 狼山巍巍高插天 沙场雨少盐花白 远浦风多海味鯹 四海无人事禾麦 海上潮声信朝夕 故乡南望浮云遮 海山楼高切霄汉 参差雉堞鸣悲笳 崇川乃在海东涯 露冷烟浓远山晓 五更茅店鸡一声 城郭依微望中小 海陵萧索人家少 惟见夜月依然明 凤箫无声玉人去 红亭圮毁赤阑倾 二十四桥春水平 尚有穹碑可寻按 当年仙种已无存 物态人情几移换 看花偶入蕃釐观 炀帝池荒但聚蛙 高骈楼废今生草 陵迁谷变重咨嗟 维扬自古称繁华 倾入诗肠浣尘土 碧云零乱白花浮 旋汲还归凤团煮 中泠之泉冠今古 两岸往往闻晨钟 绝顶浮图绚金碧 水天浮出青芙蓉 金山屹立江之中 吹落寰瀛秋一叶 长风浩浩自天来 三老开头敢矜捷 大江茫茫与天接 但见江海朝宗流 古来豪杰竟何在 楼名多景还多愁 酒酣走上江边楼 不见妖红更如旧 鹤林寺里杜鹃花 压酒吴姬远招袖 南徐山水钟奇秀 卧闻笑语声嗷嘈 楼台晚映丹阳郭 打鼓发船奚惮劳 奔牛闸下多飞涛 为振高风转衰俗 九原焉得使重生 再拜陈词献?醁 延陵祠前春草绿 扣舷空赋招魂篇 吁嗟鸿渐不可作 山灵谢客心茫然 慧山隐隐云欲连 万顷湖光浸空碧 姑苏台下榜人歌 千里遥遥事行役 忆昔辞家同作客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