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孰顾之

出自:明代·程敏政《野哭》

拼音:[shì][shú][gù][zhī]

平仄:仄平仄平

野哭者谁,子伊氏维。
顾弗安于,寝言思其。
父言升其,堂言抚其。
床音容无,方乃筑室。
于场匪言,斯扬维以。
永伤维草,萋萋维木。
繄繄于今,三年而身。
之痗兮而,志弗馁兮。
日往于田,号泣于天。
有鸟有?,亦子是怜。
维孝思则,然孰吴之。
区而有斯,士孰顾之
宗而有斯,子维士子。
兮家之纪,兮里之砥。
兮维士子,兮亦孔之。
名维有司,之称维帝。

查看原文

字义

【士】

士【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集韻》《韻會》鉏里切,音仕。四民士爲首。《詩·大雅》譽髦斯士。《禮·王制》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鄕,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馬,曰進士。

官總名。《書·立政》庶常吉士。《禮·王制》天子之元士,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

《孔安國曰》士,理官也,欲得其曲直之理也。《書·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左傳·僖二十八年》士榮爲大士。

漢制,嘗爵爲公侯奪免者,曰公士。

《前漢·鄒陽傳》武力鼎士。《註》能舉鼎者。

《前漢·李尋傳》拔擢天士。《註》能知天道者。

《後漢·李業傳》王莽以業爲酒士。《註》時官酤酒,故置酒士。

侍從之士。《通鑑》唐杜如晦等十八學士,時謂之登瀛州。

士卒。《左傳·丘甲註》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家語》孔子之宋,匡人以。甲士圍之。

男子通稱。《詩·周頌》有依其士。

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詩·大雅》釐我女士。

《管子·牧民篇》有士經。《註》士,事也。經,常也。

《梵書》釋子勤佛行者曰德士,無上士。

俗塐神像曰木居士。《韓愈詩》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山海經》大荒西有國,名淑士。

士鄕。《後漢·鄭傳》昔齊置士鄕。《註》管仲相桓公,制國爲二十一鄕,工商之鄕六,士鄕十五。

縣名,勇士縣,屬天水郡,見《後漢·西羌傳》。

姓。陶唐之苗裔士蔿之後,爲士氏,見《統譜》。

複姓,漢士孫瑞,扶風人。

與事通。《書·洛誥》見士于周。《註》悉來赴役也。《詩·豳風》勿士銜枚。《註》自今可勿爲行銜枚之事。

叶主矩切,音雨。《詩·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叶下父。父,音甫。《說文》士,事也。數始于一,終于十,从一从十。《集韻》本作。

與仕通。

【孰】

孰【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殊六切《集韻》《韻會》《正韻》神六切,,隸作孰。生之反也。《禮·禮運》腥其俎,孰其殽。《特牲饋食禮》註,祭祀自孰始。

歲稔也。《禮·樂記》德盛而敎尊,五穀時孰。《前漢·食貨志》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一,使民食足。互見火部熟字註。

《爾雅·釋訓》孰,誰也。《楚辭·天問》圓則九重,孰營度之。《莊子·天運篇》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史記·藺相如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正韻》何也。《論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正字通》審也。《漢武策賢良制》其孰之復之。○按《說文》生孰字本但作孰,後人加火,以別生熟之熟,而孰但爲誰孰字矣。

【顾】

顧【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古慕切,音故。《玉篇》瞻也。迴首曰顧。《詩·小雅》顧我復我。《箋》顧,旋視也。《書·太甲》顧諟天之明命。《傳》謂常目在之。

眷也。《詩·大雅》乃眷西顧。

《書·康誥》顧乃德。《傳》謂顧省汝德。

《詩·小雅》不顧其後。《箋》不自顧念。

但也。《禮·祭統》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上先下後耳。《疏》言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但尊上者在先,下者處後耳。一曰顧,故也,謂君上先餕,臣下後餕,示恩則從上起也。

發語辭。《史記·刺客傳》顧不易耶。《註》顧反也。《前漢·賈誼傳》首顧居下。《註》顧亦反也,言如人反顧然。

與雇同。《前漢·鼂錯傳》斂民財,以顧其功。《註》顧,讎也,若今言雇賃也。

引也。《後漢·黨錮傳》郭林宗、范滂等爲八顧,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國名。亦姓。《詩·商頌》韋顧旣伐,昆吾夏桀。《傳》有韋國者,有顧國者。《箋》顧、昆吾,皆己姓。

地名。《左傳·哀二十一年》公及齊侯邾子盟于顧。《註》顧,齊地。

山名。《方輿勝覽》鎭江北固山,梁武攺曰北顧。

《五音集韻》公戸切,音古。義同。《書·微子》我不顧行遯。徐邈讀。俗作頋。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