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人底事花光眩

出自:近现代·金天羽《水龙吟 公愚、汉宗同游花埭》

拼音:[liāo,liáo][rén][dǐ,de][shì][huā][guāng][xuàn]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渠南国春来,撩人底事花光眩
桃醺柳醉,闹红舸去,川长山远。
仙蝶当风,珍禽窥客,红鳞唼岸。
笑天涯浪迹,笙歌无分,坐久看、花阴转。
欲觅听松园子,问花农、沧桑谁管。
抚遍回栏,石泉新火,徐浇茗盌。
海气笼堤,云阴蘸水,鹑鸪声唤。
几时锄一角,花田豢鹤,署移家券。

查看原文

注释

【撩人】诱人;动人。
【底事】1.什么事:关你们底事。 2.此事:若将底事告双亲,羞于启齿。
【花光】花的色彩。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撩】

撩【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洛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音聊。《說文》理也。一曰取物也。攏取物爲撩。

挑弄也。《魏志·龎德傳》但持長矛撩戰。《韓愈詩》猿鳥莫相撩。

《集韻》力弔切,音料。亦取也。《詩·小雅·烝然汕汕傳》汕汕,樔也。《箋》樔者,今之撩罟也。

《唐韻》《正韻》盧鳥切《集韻》《韻會》朗鳥切,音了。義同。

扶也。

《集韻》郞到切,勞去聲。同撈。亦取物也。

魯晧切,音老。義同。本作撩。撩字从。

【人】

人【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姓。明人傑。

左人,聞人,俱複姓。

《韻補》叶如延切,音然。《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底】

底【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邸。《說文》山居也。

《說文》下也。

《玉篇》止也。《爾雅·釋詁》底,待也。《註》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玉篇》滯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註》底,滯也。《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增韻》器臀也。《詩·大雅》于橐于囊。《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文書槀曰底。《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與厎通。《韻會》厎,通作底。《詩·小雅》靡所底止。《傳》底,至也。

與砥通。《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註》底,柔石也。

叶都木切,音啄。《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事】

事【子集上】【亅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叓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廣韻》使也,立也,由也。《釋名》事,偉也。偉立也。凡所立之功也。《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

《詩·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註》三公也。

《詩·大雅》三事就緒。《註》三農之事也。

奉也。《禮·曲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

營也,治也。《史記·曹參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

《廣韻》《類篇》側吏切。事刃,與倳剚同。別見人部倳字註。

《韻補》叶逝支切,音時。《蔡邕詞》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

叶詩紙切,音始。《詩·召南》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叶沚。

叶疎語切,書上聲。《韓非子·揚權篇》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

叶常御切,音樹。《易林》雖慍不去,復職內事。

【花】

花【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光】

光【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炗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眩】

眩【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黃絢切《集韻》《韻會》《正韻》熒絹切,音衒。《說文》目無常主也。《博雅》惑也。亂也。《中庸》敬大臣則不眩。《前漢·元帝紀》俗儒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師古註》眩,亂視也。

眠眩,亂也。瞑眩,劇也。詳眠瞑二字註。

眩疾,風疾也。《後漢·姜肱傳》言感眩疾,不欲出風。

眩雷,地名。在烏孫北。見《漢書》。

《韻會》或作與眩同,謂幽深難知。

與眴通。詳眴字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涓切,衒平聲。義同。

《釋名》懸也。目視動亂,如懸物遙遙然不定也。《靈樞經·衞氣篇》上虛則眩。

《揚子·方言》䀼眩,懣也。朝鮮冽水之閒,顚眴謂之䀼眩。《註》眩音懸。

《集韻》胡辦切《韻會》《正韻》胡慣切。馬諸術是也。

《集韻》扃縣切,音罥。行且賣也。與衒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