飕飗撼两袖

出自:宋代·林景熙《过风门岭》

拼音:[sōu][liú][hàn][liǎng][xiù]

平仄:平平仄仄仄

客来自风门,飕飗撼两袖
溪回众峰新,畈绝一岭又。
行行春日微,怪禽啼白昼。
流年感花稀,古道表松秀。
聊此寄小酌,馀酣掬山溜。

查看原文

注释

【飕飗】1.象声词。风雨声。 2.风凛冽貌。 3.指寒气,寒风。 4.衰败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飕】

颼【戌集下】【風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0画

《玉篇》所流切,音搜。颼颼,風聲。與䬒同。亦作颾。

《廣韻》所救切,音瘦。義同。

【飗】

飅【戌集下】【風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集韻》力求切,音劉。《玉篇》颼飅,風聲。《湛方生·風賦》亦有飄冷之氣,不疾不徐。飅飅微扇,亹亹淸舒。

《韻會》力九切。同。緒風。○按廣韻又音溜,訓高風,乃飂字之譌。

【撼】

撼【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胡感切《集韻》《韻會》《正韻》戸感切,含上聲。與㨔同。搖也。《宋史·蘇轍傳》元豐舊黨,多起邪說,以搖撼在位。《韓愈詩》蚍蜉撼大樹。

《韻會》動也。通作感。與詩無感我帨之感同。

【两】

兩【子集下】【入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㒳《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

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

《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袖】

袖【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褏《唐韻》似祐切《集韻》似救切,音岫。袂也。《釋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後漢·馬廖傳》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綱目集覽》半袖,短袂衣也。《釋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晉書·五行志》魏明帝披縹綾半袖。《廣韻》亦作褏、褎。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