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失水困

出自:宋代·薛季宣《子规恨》

拼音:[jiāo][lóng][shī][shuǐ][kùn]

平仄:平平平仄仄

风筱扣吾扉,有人来我语。
语好不须多,都不如归去。
开门我见客,客子今何许。
竹下得流虹,人言为杜宇。
杜宇昔王蜀,不自安当宁。
相归密淫游,微行时踽踽。
蛟龙失水困,哀怨成飞羽。
规名释尔雅,兹事则然否。
扬雄蜀本纪,望帝亦贤主。
仙去正啼规,去思传往古。
不妄信斯言,王去非轻举。
苍天悲此民,故使规声苦。
脱屣感斯意,八极归容与。
到今惟一人,后躅追无侣。
所以百世下,直指不得数。
声尽继以血,空教沥肝腑。
其然岂其然,臣事君看取。

查看原文

注释

【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
【失水】1.谓鱼﹑龙等离开河海﹐失所凭依。 2.医学上谓因呕吐﹑腹泻等使人体失去大量水分的现象。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蛟】

蛟【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說文》龍之屬也,池魚三千六百,蛟來爲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卽去。《埤雅》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山海經》蛟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述異記》虎魚老者爲蛟。《酉陽雜俎》魚二千斤爲蛟。《禮·月令》季夏,命漁師伐蛟。《前漢·武帝紀》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蛟羊。《述異記》蛟羊似羊而無角。

【龙】

龍【亥集下】【龍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竜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註》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

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之宿。

《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

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志》。

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註》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

《前漢·地理志》燉煌郡有龍勒縣。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句龍。《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馬名。《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禮·月令》駕蒼龍。

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

草名。《詩·鄭風》隰有游龍。《陸璣·草木疏》一名馬蓼,生水澤中,今人謂之小葒草。

神名。《山海經》有神名燭龍。《屈原·離騷》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姓。漢有龍且。

複姓。夏關龍逢,卽豢龍氏後。漢御史擾龍羣,卽劉累之後。

人名。奢龍,黃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爲土師。

舜臣名。《書·舜典》帝曰: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

《廣雅》龍,君也。

《廣韻》通也。

《玉篇》寵也。《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毛傳》讀如字。《朱傳》寵也。

《玉篇》和也,萌也。

《正韻》與寵同。《詩·商頌·何天之龍釋文》鄭讀作寵,榮名之謂也。○按朱傳作叶音。

《正韻》音曨。《孟子》有私龍斷焉。

《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厖。《集韻》黑白雜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上公用龍。《註》謂雜色,非純玉也。

叶蒲光切,音龐。《易·坤卦》故稱龍焉。叶上嫌於無陽。《揚雄·解嘲》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蜒而嘲龜龍。《說文》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

【失】

失【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質切,音室。得之反。《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書·泰誓》時哉弗可失。《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

《集韻》《韻會》《正韻》同。《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六書本義》與佚軼通。

《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音試。《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水】

水【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六飮之一。《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見《前漢·地理志》。

黑水,國名,卽韐。

露爲上池水。《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姓。

《韻補》叶式類切,音墜。《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叶呼委切,音毀。《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困】

困【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苦悶切,坤去聲。《說文》故廬也。从木,在囗中。《徐鍇曰》舊所居廬,故其木久而困獘也。《六書本義》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借爲窮困,病困之義。

卦名。《易·困卦》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序卦》升而不已則困。

《廣韻》窮也,苦也。《書·大禹謨》不廢困窮。《禮·中庸》事前定則不困。

《史記·范睢蔡澤傳》二子不困阸,惡能激乎。

瘁也,倦極力乏也。《後漢·耿純傳》世祖至營,勞純曰:昨夜困乎。

憂愁也。《書·盤庚》汝不憂朕心之攸困。

亂也。《論語》不爲酒困。《註》言不爲酒所困而及亂也。

不通也。《禮·中庸》或困而知之。《論語》困而學之,又其次也。《註》謂有所不通也。

《孟子》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註》事勢窮蹙,以至困於心,衡於慮,然後奮發而興起也。

爲人所阸亦曰困。《左傳·宣十四年》困獸猶,况國相乎。

叶苦昆切,音坤。《易林》陽不制隂,宜其家困。

叶苦卷切,款去聲。《後漢·竇何傳贊》上惽下蔽,人靈動怨,將糾邪慝,以合人願。道之屈矣,代離凶困。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