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柴桑樵牧

出自:宋代·刘克庄《水龙吟》

拼音:[yǔ,yù,yú][chái][sāng][qiáo][mù]

平仄:平平平平仄

平生酷爱渊明,偶然一出归来早。题诗信意,也书甲子,也书年号。陶侃孙儿,孟嘉甥子,疑狂疑傲。与柴桑樵牧,斜川鱼鸟,同盟後、归於好。除了登临吟啸。事如天、莫相谘报。田园闲静,市朝翻覆,回头堪笑。节序催人,东篱把菊,西风吹帽。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

查看原文

注释

【柴桑】1.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 2.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 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晩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樵牧】1.打柴放牧。 2.樵夫与牧童。也泛指乡野之人。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与】

与【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柴】

柴【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士佳切《集韻》《韻會》鉏佳切《正韻》牀皆切。音近豺。《說文》小木散材。《禮·月令》收秩薪柴。《註》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

燔柴曰柴。《書·舜典》至于岱宗柴。《傳》祭天告至也,祭時積柴其上而燔之也。

《說文》徐鍇曰:師行野次,豎散材爲區落,名曰柴籬。後人語譌轉入去聲。

別作寨,非是。

塞也。《莊子·天地篇》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護也。《淮南子·道應訓》柴箕子之門。

邑名。《前漢·地理志》高柴屬泰山郡,柴桑屬豫章郡。

姓。《姓譜》望出平陽,齊文公子高之後。

《集韻》鋤加切,音查。小木也。

《類篇》杈宜切,音差。柴池,參差也。《張揖·上林賦》作柴虒。《註》不齊也。

《說文》作㧘。《集韻》子智切《正韻》資四切,音恣。積也,謂積禽也。《詩·小雅》助我舉柴。

《集韻》一曰搣,頰勞也。

仕懈切,音砦。柴藩落也。

士邁切,音寨。義同。

叶七何切,音蹉。《劉向·九歎》折芳枝與瓊華兮,樹枳棘與薪柴。掘荃蕙與射干兮,耘藜藿與蘘荷。

【桑】

桑【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顙平聲。《說文》蠶食葉。《徐曰》叒音若。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搏桑叒木也。蠶所食神葉,故加木叒下以別之。《典術》桑箕,星之精。《詩·豳風·註疏》爰求柔桑,穉桑也。猗彼女桑,荑桑也。蠶月條桑,枝落采其葉也。《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註》愛蠶食也。《史記·貨殖傳》齊魯千畝桑麻,其人與千戸侯等。

《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註》夏取桑柘之火。

檿桑,山桑也,絲中琴瑟絃。《書·禹貢》厥篚檿絲。

其材中弓榦。《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取榦之道,柘爲上,檿桑次之。

台桑,地名。啓所生處。《楚辭·天問》焉得嵞山氏女,而通之于台桑。

空桑,山名。《呂氏春秋》伊尹生于空桑。

桑林,樂名。《左傳·襄十年》宋公享魯侯于楚丘,請以桑林。

桑扈,鳥名。《左傳·昭十七年》九扈爲九農正。註:桑扈,竊脂。

姓。《姓苑》秦大夫子桑之後,漢桑弘羊、桑楚。

複姓。桑丘、庚桑。,籀文桑。

【樵】

樵【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音譙。《說文》散木也。《左傳·桓十二年》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

采薪曰樵。《詩·小雅》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故采薪者謂之樵夫。《史記·孟嘗君傳》樵夫牧豎。

焚也。《公羊傳·桓七年》焚之者何,樵之也。

與譙通。《前漢·趙充國傳》爲壍壘木樵。《師古註》謂爲高樓以望敵也。《集韻》或作藮,又作。

,同樵。

【牧】

牧【巳集下】【牛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韻會》,養牛人也。从攴牛。《玉篇》畜養也。《廣韻》放也,食也。《揚子·方言》牧,飤也。《註》謂放飤牛馬也。《書·禹貢》萊夷作牧。《傳》萊夷,地名,可以放牧。《詩·小雅》爾牧來思。《周禮·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

《夏官·校人》夏祭先牧。《註》始養馬者。

牧師掌牧地。《左傳·僖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誰扞牧圉。《註》牛曰牧,馬曰圉。

《哀元年》少康爲仍牧正。

《爾雅·釋地》郊外謂之牧。《疏》言可放牧也。書牧誓云: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是也。《書傳》紂近郊三十里地名牧。

《易·謙卦》謙謙君子,以自牧也。《註》牧,養也。

《小爾雅》牧,臨也。《揚子·方言》牧,司也,察也。《韻會》治也。《書·舜典》旣月,乃日覲四岳羣牧。《傳》九州牧監。

《呂》非爾惟作天牧。《禮·曲禮》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周禮·天官·大宰》九兩,一曰牧。以地得民。《註》牧,州長也。《前漢·成帝紀》罷部刺史官,更置州牧。

《詩·邶風》自牧歸荑。《傳》牧,田官也。

《禮·月令》舟牼覆舟。《註》主舟之官也。

《周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註》隰臯之地,九夫爲牧,二牧而當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當一,是之謂井牧。

《周禮·地官·遂師》經牧其田野。《註》經牧,制田界與井也。

《廣韻》使也。

《爾雅·釋畜》黑腹,牧。《疏》牛黑腹者名牧。

《左傳·隱五年》鄭人侵衞牧。《註》牧,衞邑。

廣牧,縣名。屬朔方郡。見《前漢·地理志》。

人名。《史記·黃帝紀》舉風后力牧。《註》班固曰:力牧,黃帝相也。

姓。《風俗通》漢有越巂太守牧稂。

《集韻》莫候切,音茂。地名。《尚書·大傳》牧之野。劉昌宗讀。

一曰畜牧。《書·禹貢》爲萊夷及牧。《釋文》徐音目,一音茂。

叶莫狄切。《詩·小雅》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僕夫,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來叶六直切,載叶節力切。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