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阳翟赵邯郸

出自:宋代·刘攽《阳翟贾人歌》

拼音:[yǐng][chuān][yáng][dí,zhái][zhào][hán][dān]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颍川阳翟赵邯郸,大衢如砥车班班。
重装富贵名游间,轻纨宝玉高若山。
关西王孙龙虎驱,此中奇货奇可居。
千金入秦藉短策,立谈须臾分王符。
华阳松柏成高丘,寿陵蔓草令人愁。
沈沈相府士如市,山东供事河南侯。

查看原文

注释

【颍川】1.汉将灌夫的代称。夫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使酒,家财千万,食客日近百人,曾称霸颍川。 2.汉黄霸的代称。霸曾任颍川太守,有政绩。后常用作称颂有政绩官吏之典。 3.汉荀淑家子弟的代称。淑,颍川人,少有高行,有子八人,均为时贤,故称。
【邯郸】1.古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时,卫地,后属晋。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邯郸郡。三国﹑魏﹑晋为广平郡,隋开皇中改置县,唐﹑宋﹑金﹑元因之。 2.战国赵都邯郸,因以为赵的代称。 3.指《邯郸曲》。 4.稻粱的一种。 5.复姓。汉有邯郸义。见《通志.氏族三》。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颍】

潁【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余頃切《集韻》《韻會》《正韻》庾頃切,音穎。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荆州,其浸潁湛。《水經》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

《前漢·地理志》潁陽、潁隂、臨潁、三縣皆屬潁川郡。○按《正字通》入頁部,今依《說文》,凡熲穎㯋潁俱改入火禾木水等部。

【川】

川【寅集中】【巛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爾雅·釋水》湀闢流川。《註》通流。《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又》過辨回川。《註》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大川四瀆。《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三川,郡名。《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口川。《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川衡,官名。《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竅也。《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註》川,竅也。

叶樞倫切,音春。《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

【阳】

阳【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與陽同。見《字彙補》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玉篇》雙也。

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玉篇》淸也。

《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留。

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玉篇》傷也。

《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

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五音集韻》俗作陽氜。

【翟】

翟【未集中】【羽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正韻》杜歷切,音狄。《說文》山雉尾長者。《書·禹貢》羽畎夏翟。

《詩·鄘風》其之翟也。《傳》翟,羽飾衣。

《詩·衞風》翟茀以朝。《傳》翟,翟車也。夫人以翟羽飾車。《周禮·春官·巾車》王后之五路,重翟鍚面朱總,厭翟勒面繢總。《註》重翟,厭翟,謂蔽也。

《詩·邶風》右手秉翟。《傳》翟,羽也。《疏》謂雉之羽也。《禮·祭義》夫祭有畀煇胞翟閽者。《註》翟謂敎羽舞者也。《疏》四者皆是踐官。

國名。《周語》將以翟伐鄭。《註》翟,隗姓之國也。

戎翟。《周語》自竄于戎翟之閒。《註》翟,或作狄。

姓。《急就篇註》翟氏,本齊翟僂新之後也。魏有翟璜,翟翦,漢有翟公,翟方進。

《廣韻》場伯切《集韻》《韻會》《正韻》直格切,音宅。陽翟,縣名。《史記·項羽紀》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註》陽翟,河陽翟縣也。

《廣韻》亦姓。唐有陝州刺史翟璋。《姓纂》姓苑,本音翟,後改音宅。

《集韻》直角切,音濁。鸐或作翟。

【赵】

趙【酉集中】【走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治小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紹切,音肇。《說文》趍趙也。

《釋名》趙,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國也。

《廣韻》趙,少也,久也。

姓。《史記·趙世家》繆王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爲趙氏。

國名。《前漢·地理志》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

《揚子·方言》牀杠,南楚之閒謂之趙。《註》趙當作兆,聲之轉也。中國亦呼杠爲挑牀,皆通也。

《集韻》徒了切,音窕。㨄或作,通作趙。刺也。《詩·周頌》其鎛斯趙。《傳》趙,刺也。《箋》以田器刺也。

《集韻》起了切。《詩·周頌·釋文》沈重讀。

同掉。《荀子·賦論篇》頭銛達而剽趙繚者耶。《註》趙,讀爲掉。掉,繚長貌。

《韻補》叶文呂切。《崔駰·達旨》魯連辨言以退燕,包胥單辭而存楚。唐且華顚以悟秦,甘羅童牙而報趙。

【邯】

邯【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玉篇》趙國有邯鄲縣。互詳後鄲字註。

水名。《後漢·西羌傳》侯霸復上置東西邯屯五部。《註》邯,水名。邯分流左右,在今廓州。

《廣韻》《集韻》《韻會》胡甘切,音酣。《集韻》䛁邯,漢縣名,屬樂浪郡。

《集韻》戸感切,音頷。《前漢·王莽傳》封都匠仇延爲邯淡里附城。《註》邯淡,豐盛之意。

【郸】

鄲【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音單。邯鄲,古縣名。《左傳·定十年》衞侯伐邯鄲午于寒氏。《註》邯鄲,廣平縣也。《前漢·地理志》邯鄲,屬趙國。《註》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也。城郭字从邑,故加邑作鄲。

《集韻》當何切,音多。漢侯國名。《史記·功臣表·中元元年》封周隱爲鄲侯。

叶都年切,音顚。《吳邁遠·樂府》人馬風塵色,知從河塞還。時我有同栖,結宦遊邯鄲。還,音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