诎伸各有宜

出自:明代·李流芳《送座师林先生被召北上》

拼音:[qū][shēn][gè,gě][yǒu,yòu][yí]

平仄:平平仄仄平

男儿生世中,所贵在心期。
区区文字间,未足定相知。
蹇余好迂阔,赋性不适时。
落魄十载馀,一朝生光辉。
感彼国士恩,耿耿怀在兹。
吾闻昔人言,诎伸各有宜
有怀不得伸,何用相知为。
末俗文貌繁,伛偻效尊卑。
相对少真味,嗫嚅恐见疑。
先生豁达人,容我放言辞。
况兹分手路,长当隔云泥。
临风效微忱,蓄意纷如丝。
梁溪东南冲,自昔称剧邑。
先生脱儒冠,吏治如夙习。
下车问疾苦,豪右争慑息。
秋霜比皎洁,春风让披拂。
啧啧道路间,口碑岂漫灭。
当今服官者,安坐耀朱芾。
吾闻先生勤,六年如一日。
长官费送迎,簿书苦敦迫。
戴星出视事,日旰常不食。
永言秉此心,岂但一称职。
天子综吏治,徵书下南国。
异等推先生,循良亦生色。
但闻朝署閒,台谏员半缺。
去年得俞旨,至今壅膏泽。
擢官仍空衔,毋乃非名实。
感时叹多艰,增我意抑塞。
去年西北饥,今年东南水。
极目三吴间,洪涛荡千里。
田稚委阳侯,鱼鳖半赤子。
更闻边储空,司农乏经理。
眷焉财赋区,脂膏宁馀几。
嗷嗷沟中瘠,当复虞庚癸。
古人喻穫薪,斯言亦有旨。
帝阍远难排,父母幸孔迩。
借寇已不再,攀辕讵能已。
提携满道傍,号呼拥行李。
恻怆慈母心,行行且徙倚。
徙倚亦何为,建白从此始。
簪笔入承明,抗章上殿陛。
圣主容直言,痛哭况时事。
上言天方难,下言灾可弭。
沛然发德音,宽恤暨东鄙。
道莩庶以苏,菜色行当起。
先生弘此猷,苍生拭目俟。

查看原文

注释

【诎伸】1.屈曲和伸直。泛指举止﹑举动。 2.指随时代与情势的变化而或进或退﹐或动或止。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诎】

詘【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區勿切《集韻》《韻會》《正韻》曲勿切,衣不詘。《註》謂舒而不卷也。《楚辭·九思》思哽饐兮詰詘。

《博雅》曲也,折也。《玉篇》枉曲也。《禮·樂記》習其俯仰詘伸。《史記·管晏列傳》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前漢·孫寶傳》道不可詘,身詘何傷。

《廣韻》辭塞也。《戰國策》於是魏王聽此言也,甚詘。

《類篇》充詘,喜失節貌。《禮·儒行》不充詘于富貴。

姓。漢有詘強。見《印藪》。

《韻會》通作屈。《荀子·勸學篇》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註》詘與屈同。

《集韻》《正韻》渠勿切,音掘。與充詘義同。

絕止貌。《禮·聘義》叩之,其聲淸以長,其終詘然樂也。

《正韻》盡也。《前漢·司馬相如傳》徼受詘。《師古註》言獸有力盡者,受而有之。

《集韻》敕律切,音怵。與黜同。《戰國策》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註》詘,貶下也。

《集韻》通作絀。《禮·射義》進爵絀地。《註》《內則》以前作絀,《明堂位》以後作詘。

《集韻》或作出。《左傳·襄三十年》譆譆出出。《周禮·秋官·庭氏鄭註》引作詘詘。劉昌宗音出。本亦作出。

《集韻》奴骨切,嫩入聲。與訥同。詳訥字註。

《說文》或作誳。《長箋》作誳。

【伸】

伸【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身。舒也,理也。《易·繫辭》引而伸之。

屈者使直也。《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爲壽而已矣。

欠伸。《禮·曲禮》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暮,侍坐者請出矣。《疏》志疲則欠,體疲則伸也。

《集韻》通作信。詳信字註。

姓。《毛氏曰》古惟申字,後加人以別之。

【各】

各【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音閣。《說文》異辭也。从口从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書·湯誥》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屠各,北方種落名。《後漢·公孫瓚傳》瓚子續爲屠各所殺。

《字彙補》借作部落之落,見諸葛銅鐺。

《字彙補》引沈括筆談云:又借作洛。《石鼓文》大車出各。

【有】

有【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叶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宜】

宜【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儀。《說文》所安也。《增韻》適理也。《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禮·王制》齊其政,不易其宜。

《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註》職方氏所謂靑州宜稻粱,雍州宜黍稷之類是也。

《詩·周南》宜其室家。《傳》宜者,和順之意。

《爾雅·釋詁》宜,事也。《詩·大雅》公尸來燕來宜。《毛傳》宜其事也。

《玉篇》當也,合當然也。《禮·樂記》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祭名。《書·泰誓》類于上帝,宜于冢土。《註》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禮·王制》宜乎社。《註》引爾雅,起大事,動大衆,必先有事乎社,令誅罰得宜。

州名。古百越地,庸置粵州,改宜州。

姓。《正字通》元宜桂可,博通經史。

通作儀。《前漢·地理志》伯益能儀百物。儀讀與宜同。

叶五何切,音俄。《詩·鄘風》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叶上佗下何。◎按《音學五書》宜古音魚何反。宜字《詩》凡九見,《易》一見,《儀禮》一見,《楚辭》一見,同。後人誤入五支韻,據此則又非但叶音矣。《集韻》宐,隸作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