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澹原隰

出自:元代·吴景奎《采菊》

拼音:[fēng,fěng][yān][dàn,tán][yuán][xí]

平仄:平平平平平

爽气浮西山,风烟澹原隰
悠然出衡门,佳节逢九日。
众草萋以青,黄菊正秋色。
采之不盈把,妙意良自得。
谓能制颓龄,可泛忘忧物。
驩言命壶觞,万事付酣适。
永怀东篱人,俯仰已陈迹。

查看原文

注释

【风烟】1.风与烟(或雾气):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指朦胧的景物: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比喻战乱:不管风烟家万里,五更怀里啭歌喉。
【原隰】1.广平与低湿之地。 2.泛指原野。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风】

風【戌集下】【風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註》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不。

《玉篇》散也。《易·繫辭》風以散之。

趨風,疾如風也。《左傳·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玉篇》敎也。《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說命》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註》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詩·關雎序》風之始也。《箋》風是諸侯政敎也。

風俗。《禮·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疾名。《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註》末,四肢也。風爲緩急。

《廣韻》佚也。《書·費誓》馬牛其風。《傳》馬牛風佚。《疏》僖四年《左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防風,國名。今湖州武康縣。

地名。寧風,齊地,見《左傳》。右扶風,見《漢書》。

官名。《前漢·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

鳥名。《詩·秦風》鴥彼晨風。《爾雅·釋鳥》晨風,鸇。《疏》晨風,一名鸇,摯鳥也。郭云:鷂屬。

《晉書·輿服志》相風中道。《正字通》晉制,車駕出,相風居前。刻烏於竿上,名相風。

《述征記》長安南有臺,高十仞,立相風銅烏,遇風輒動。

草名。《西京雜記》懷風,苜蓿別名。一名光風。

姓。黃帝臣風后。

風胡,見《越絕書》。

《神異經》西方有披髮東走,一名狂,一名顚,一名狷,一名風。

《廣韻》方鳳切,音諷。《詩·關雎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箋》風化。風刺,皆謂譬諭,不直言也。《釋文》下以風之。風,福鳳反。《註》風刺同。

叶分房切,音方。《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叶甫煩切,音蕃。《王粲詩》烈烈冬日,肅肅淒風。潛鱗在淵,歸鴈載軒。

叶閭承切。《後漢·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輝兮,匡衰世之渺風。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

叶孚金切,音分。《詩·邶風》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楚辭·九章》乗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臯,邸余車兮方林。《釋名》兗豫幷冀,橫口含脣言之,讀若分。靑徐,踧口開脣推氣言之,讀若方。風,放也,氣放散也。《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晉之閒讀風如分,猶存古音。《正韻》一東收風,十二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趙古則曰》凡物露風則生蟲,故風从虫,凡諧聲。

【烟】

烟【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烏前切《集韻》《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音燕。《說文》本作煙。詳煙字註。《荀子·富國篇》鳧雁若烟海。

《廣韻》於眞切《集韻》《正韻》伊眞切,音燕。《說文》火气也。《周禮·秋官·蟈氏》以其煙被之。

姓。見《字彙》。

於眞切,音因。《周禮·春官·大宗伯註》禋之言煙也。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註》煙音因。《柳宗元·祭从兄文》留連遊歡,涉月彌旬,夜。

【澹】

澹【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正韻》徒覽切《集韻》《韻會》杜覽切,談上聲。澹淡,水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隨風澹淡。《註》淡,音琰。

水名。《水經注》澹水承澧水于作唐縣。

恬靜也。《老子·道德經》澹兮其若海。

平澹也。《韓愈詩》姦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澹。

動也。《前漢·郊祀歌》相放,震澹心。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濫切,音啖。水搖動貌。《宋玉·高唐賦》水澹澹而盤紆。

安也。《前漢·郊祀歌》澹容與,獻壽觴。

《廣韻》《集韻》《韻會》徒甘切《正韻》徒監切,音談。澹臺,複姓。一曰水貌。

《集韻》都甘切,音儋。《史記·馮唐傳》破東胡,滅澹林。《註》澹林,一作襜襤。

《集韻》時豔切。與贍同。《前漢·食貨志》竭天下資財,以奉其政,猶不足以澹其欲。《註》古與贍通。

【原】

原【子集下】【厂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愚袁切,音元。《說文》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禮·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爲天子勞農。

《前漢·食貨志》農漁商賈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馬相如傳》爾陿游原。《註》孟康曰:原,本也。

《爾雅·釋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貞。《朱傳》必再筮,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註》末,勿也。謂所食之餘,不可再進也。《前漢·禮樂志》以沛宮爲原廟。《註》師古曰:原,重也。言已立正廟,更重立也。

《韻會》推原也。《易·繫辭》原始要終。《前漢·薛宣傳》原心定罪。《註》師古曰:原,謂尋其本也。《管子·戒篇》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遊。《註》原,察也。

宥罪曰原。《晉書·潘岳傳》會詔原之。

通作源。《前漢·食貨志》猶塞川原爲潢洿也。《註》師古曰:原,謂水泉之本也。

姓。《廣韻》孔子弟子有原憲。《前漢·趙廣漢傳》潁川大姓原褚。《註》原褚,二姓也。

州名。《韻會》漢高平縣,魏爲鎮州,又攺原州。

《韻補》叶虞雲切。《史記·敘傳》懷王客死,蘭咎屈原。好諛信讒,楚幷于秦。

【隰】

隰【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書·禹貢》原隰底績。《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註》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註》陘隰,地名。

《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

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玉篇》同濕。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