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诰留台阁

出自:唐代·刘禹锡《酬乐天醉后狂吟十韵》

拼音:[zhì][gào][liú][tái,tāi][gé]

平仄:仄仄平平平

散诞人间乐,逍遥地上仙。诗家登逸品,释氏悟真筌。
制诰留台阁,歌词入管弦。处身于木雁,任世变桑田。
吏隐情兼遂,儒玄道两全。八关斋适罢,三雅兴尤偏。
文墨中年旧,松筠晚岁坚。鱼书曾替代,香火有因缘。
欲向醉乡去,犹为色界牵。好吹杨柳曲,为我舞金钿。

查看原文

注释

【制诰】1.皇帝的诏令。 2.指承命草拟诏令。
【留台】1.指古代帝王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古称禁城为台城,故名。唐宋时在陪都﹑行在所设留守之官,亦称"留台"。 2.特指王朝迁都后,留置于旧都之官署。相当于留都。 3.指御史台。
【台阁】指尚书台,辅佐皇帝直接处理政事的官署。后泛称中央政府机关:事归台阁|入台阁辅政。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制】

制【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征例切,音製。《說文》裁也。

《增韻》正也,御也,檢也,造也。

《廣韻》禁制也。

《前漢·高帝紀》太后臨朝稱制。《註》師古曰:天子之言曰制書,謂爲制度之命也。

成法曰制。《左傳·隱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

《禮·曲禮》士死制。《註》制謂君命,士受命致死也。

《禮·禮器》大廟之內敬矣,君親制祭。《註》朝踐進血之時,君自斷制牲肝,洗于鬱鬯,祭神于室也。

邑名。《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

叶音哲。《崔駰·達旨》隂陽始分,天地初制。皇綱云敘,帝紀乃設。

《韻會》浙或作制。江名,在東陽。《莊子·外物篇》自制河以東。

【诰】

誥【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告。《說文》告也。《徐曰》以文言告曉之也。《廣雅》敎也。《易·姤卦》后以施命誥四方。《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三曰誥。《註》杜子春曰:誥,當爲告。書亦可爲告。

《韻會》告上曰告,發下曰誥。《爾雅·釋言》謹也。《註》所以約勤謹戒衆。《疏》以六義諭衆謂之誥,尚書誥誓之類是也。《孔安國·尚書序》夏商周之書,雖設敎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疏》三王訓、誥、誓、命、歌、貢、征、範類猶有八,獨言誥者,以別而言之,其類有八,文從要約,一誥兼焉。以此八事,皆有言以誥示,故總謂之誥。《穀梁傳·隱八年》誥誓不及五帝。《周禮·秋官》士師掌五戒,二曰誥,用之于會同。《文心雕龍》其在三代,事兼誥誓,誓以訓戒,誥以敷政。

《正字通》古者上下有誥,秦廢古稱制詔。漢武元狩六年,初作誥,然不以命官。唐稱制不稱誥,宋始以誥命庶官,明命官用敕不用誥。三載考績,則用誥以褒美。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給誥,如一品之制,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至七品,皆授以敕命。

鳥名。《揚子·方言》布穀,自關東西梁楚之閒謂之結誥。

《集韻》姑沃切,音梏。亦告也。同告。

【留】

留【午集上】【田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正字通》俗畱字。

【台】

台【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

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姓。北史有台氏。

天台,山名,在會稽。

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攺台州。

《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臺,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集韻》堂來切,音臺。台背,大老也,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集韻》台谷,地名。

《集韻》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今文尚書》作不台。

【阁】

閣【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音各。《說文》所以止扉者。从門,各,意兼聲。《徐曰》按:杙長者謂之閣,所以止扉。卽今云門頰,扇所附著也。《正字通》按爾雅釋宮:樴謂之杙,在牆者謂之楎,在地者謂之臬,大者謂之栱,長者謂之閣。

《博雅》閣載也。

《集韻》一曰觀也。一曰藏之所。《玉篇》樓也。揚雄校書于天祿閣。《正字通》漢宮殿疏:麒麟閣、天祿閣,蕭何造以藏祕書,延賢士。唐制:宣政,前殿也,謂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謂之閣。朔望不御前殿而御紫宸,謂之入閣。

食閣,木板爲之,所以食物也。《又》天子閣,左達五,右達五。《註》天子尊庖㕑遠,故左夾室五閣。右夾室五閣。

閣道,樓陛也。《前漢·司馬相如傳》輦道纚屬。《註》輦道,閣道也。《戰國策》故爲棧道木閣,而迎王與后於城陽山中。

甬路,亦名飛閣,複道也。《史記·高祖紀·輒燒絕棧道註》棧道,閣道也。崔浩云:險絕之處,傍鑿山巖,而施版梁爲閣。《正字通》馬鳴閣道,利州棧道也。今保寧府廣平縣,其閣梁,一頭入山腹,一頭立柱水中。張良燒絕秦棧道,卽此。地輿志昭化縣有馬鳴閣。劒州有劒閣。

《周禮·秋官·野廬氏註》車有轘轅坻閣。《疏》坻閣,道路之名也。

星名。《史記·天官書》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註》閣道,北斗之輔。

《詩·小雅》約之閣閣。《毛傳》猶歷歷也。《詩詁》端直貌。

蛙聲。《韓愈·雜詩》蛙黽鳴無謂,閣閣祗亂人。《註》閣閣,如其聲。喻羣言害道也。

姓。《急就章》有閣幷訢。《正字通》唐御史閣輔。

《韻補》叶于六切,音哊。《司馬相如·上林賦》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叶下屬宿。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