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平地又风波

出自:清代·黄遵宪《己亥杂诗 其五十九》

拼音:[wú][duān][píng][dì,de][yòu][fēng,fěng][bō]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浮沈飘泊年年事,偶寄闲鸥安乐窝。
急雨打窗浪摇壁,无端平地又风波

查看原文

注释

【无端】1.无缘无故;没有来由:无端猜疑|无端责难|祸集非无端。 2.没有开端、起点:始乎无端,卒乎无穷。
【端平】1.公正允当。 2.整理统一。
【平地】1.平坦的地面。 2.平整地面。 3.犹言突然;平白无故。 4.平稳地;稳当地。
【风波】比喻纠纷或乱子:一场~ㄧ平地~ㄧ政治~。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无】

无【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而無傲。

《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集韻》無或作橆。韻會,,尤非。

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端】

端【午集下】【立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官切,音偳。《說文》直也,正也。《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註》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廣韻》緒也,等也。《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增韻》審也。《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專也。《戰國策》敢端其願。《註》端,猶專也。

布帛曰端。《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周禮·春官》其齊服有端。

地名。《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註》端氏,澤州縣也。《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宮門名。《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門。《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獸名。《後漢·鮮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

《正韻》尺兗切。與喘同。《荀子·勸學篇》端而言。《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

《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禮·玉藻》諸侯端以朝,日于東門之外。《註》端,皆音冕。

《韻補》叶都元切。《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叶多汪切。《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不僉,造此異端。

【平】

平【寅集下】【干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

《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

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

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

治之也。《詩·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爲灌木其爲栵木之處也。

平服也。《詩·大雅》四方旣平,王國庶定。《疏》四方旣已平服,王國之內幸應安定。

《玉篇》平,齊等也。《增韻》平,均也。《易·乾卦》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書·君奭》天壽平格。《疏》正義曰:平謂政敎均平也。

《廣雅》平,均賦。《史記·平準書註》索隱曰: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樂聲不相踰越也。《周語》樂從和,和從平。

《爾雅·釋詁》平,易也。《疏》易者,不難也。《後漢·班超傳》任尚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歲稔也。《前漢·食貨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諡法》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爾雅·釋地》大野曰平。《疏》大野之澤。一名平。《韓愈·城南聮句》沙篆印迴平。《註》洪慶善曰:華山有靑柯平、種藥平,因地之平處也。

臘月曰嘉平。《史記·秦始皇紀》更名臘曰嘉平。《註》茅盈內紀曰:盈曾祖父蒙於華山白日升天。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淸,時下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對,因改臘曰嘉平。索隱曰:廣雅云,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臘,秦更曰嘉平。蓋因歌謠之詞而改從殷號也。

華平,瑞木名。《宋書·符瑞志》華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則生,德剛則仰,德弱則俯。《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註》天下平,其華則平。

廷尉平,官名。《史記·張釋之傳》廷尉。天下之平也。《前漢·百官表》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平原,太平,平陸,地名。《爾雅·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疏》廣平曰原者,謂澤之廣平者亦曰原。漢以平原爲郡名。高平曰陸者,謂土地豐,正名爲陸。《又》東至日所出,爲太平,太平之人仁。《孟子》孟子之平陸。

州名。《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廣韻》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國之地,秦爲遼西郡,隋爲北平郡,唐爲平州。

姓。《廣韻》齊相晏平仲之後。《前漢·平當傳》當哀帝時爲丞相,子晏歷位大司徒。

複姓。《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寧二氏。《姓譜》平陵氏,史記平陵老之後。

《廣韻》房連切《集韻》《韻會》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

《韻會》均也。

《韻會》皮命切,音病。平物賈也。《周禮·地官·質劑註》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也。

《地官·質人註》質平也。主平定物賈。《揚子·方言》一鬨之市,必立之平。《後漢·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謠曰:游平買印自有平,不避豪賢及大姓。

古與便辯通。《史記·五帝紀》便章百姓。《註》索隱曰:古文尚書作平,平旣訓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辯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則訓辯,遂爲辯章。

叶皮陽切,音龎。《張籍·祭韓愈詩》北臺臨稻疇,茂野多隂涼。板亭坐垂釣,煩苦稍巳平。

《集韻》拼古作平。註詳手部八畫。

【地】

地【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埊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

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又】

又【子集下】【又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多,略不過三也。《韻會》偏旁作。

《廣韻》又,猶更也。

《韻補》叶夷益切,音亦。復也。《詩·小雅》人之齊聖,飮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富音偪。

【风】

風【戌集下】【風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註》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不。

《玉篇》散也。《易·繫辭》風以散之。

趨風,疾如風也。《左傳·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玉篇》敎也。《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說命》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註》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詩·關雎序》風之始也。《箋》風是諸侯政敎也。

風俗。《禮·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疾名。《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註》末,四肢也。風爲緩急。

《廣韻》佚也。《書·費誓》馬牛其風。《傳》馬牛風佚。《疏》僖四年《左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防風,國名。今湖州武康縣。

地名。寧風,齊地,見《左傳》。右扶風,見《漢書》。

官名。《前漢·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

鳥名。《詩·秦風》鴥彼晨風。《爾雅·釋鳥》晨風,鸇。《疏》晨風,一名鸇,摯鳥也。郭云:鷂屬。

《晉書·輿服志》相風中道。《正字通》晉制,車駕出,相風居前。刻烏於竿上,名相風。

《述征記》長安南有臺,高十仞,立相風銅烏,遇風輒動。

草名。《西京雜記》懷風,苜蓿別名。一名光風。

姓。黃帝臣風后。

風胡,見《越絕書》。

《神異經》西方有披髮東走,一名狂,一名顚,一名狷,一名風。

《廣韻》方鳳切,音諷。《詩·關雎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箋》風化。風刺,皆謂譬諭,不直言也。《釋文》下以風之。風,福鳳反。《註》風刺同。

叶分房切,音方。《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叶甫煩切,音蕃。《王粲詩》烈烈冬日,肅肅淒風。潛鱗在淵,歸鴈載軒。

叶閭承切。《後漢·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輝兮,匡衰世之渺風。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

叶孚金切,音分。《詩·邶風》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楚辭·九章》乗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臯,邸余車兮方林。《釋名》兗豫幷冀,橫口含脣言之,讀若分。靑徐,踧口開脣推氣言之,讀若方。風,放也,氣放散也。《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晉之閒讀風如分,猶存古音。《正韻》一東收風,十二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趙古則曰》凡物露風則生蟲,故風从虫,凡諧聲。

【波】

波【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禾切,音皤。《說文》水涌流也。《爾雅·釋水》大波爲瀾,小波爲淪,直波爲徑。

水名。《水經注》波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

澤名。《書·禹貢》滎波旣豬。《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其浸波溠。《註》波讀爲播。

洛之別名。《爾雅·釋水》水自洛出爲波。

潤也。《左傳·僖二十三年》晉公子曰: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

搖動也。《莊子·外物篇》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其孰能不波。

目光曰波。《曹植·洛神賦》托微波以通辭。

金波,月光也。《前漢·郊祀歌》月以金波。

沸波,鳥名。《禽經》王睢,魚鷹也。詩謂之睢鳩,淮南子謂之沸波。

偃波,書名。《歐陽詢·書法》偃波書,卽版書,狀如連文,謂之偃波。

流波,山名。在東海中。見《山海經》。

長年之稱。《范成大·吳船錄》蜀中稱尊者爲波,祖及外祖皆曰波。

《李翊·俗呼小錄》跑謂之波,立謂之站。

縣名。《前漢·地理志》河內有波縣。

郡名。《廣輿記》寧波府,屬浙江。本越甬東地,隋曰越州,唐曰明州,明曰寧波府。

《集韻》班麋切《正韻》逋眉切,音羆。與陂同。阪也。一曰澤障也。《前漢·江都易王傳》後游雷波天大風。《註》波讀爲陂。

《集韻》《韻會》彼義切,音賁。循行水也。《前漢·西域傳》傍南山,北波河。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