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修坚固无解脱

出自:清代·陈曾寿《题梅道人画松》

拼音:[kǔ][xiū][jiān][gù][wú][jiě,jiè,xiè][tuō]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昔我病中展此画,捕逐真气归羸形。
画师精神贯千载,意想至人无穷龄。
四松鳞爪互隐见,苍针不动风泠泠。
倒盘老藤挂日月,苔厚如铁鸿濛青。
千岩万壑气奔赴,空际负运愁六丁。
龙蛇启蛰破户牖,雷雨在内无由扃。
云开六合忽清朗,卷藏深密海入瓶。
平生世物不挂眼,独与此画通精灵。
苦修坚固无解脱,安得慧刃磨天硎。

查看原文

注释

【苦修】刻苦修行。
【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阵地~ㄧ~耐用。
【无解】1.无从理解。 2.谓不能消除。
【解脱】1.佛教用语,摆脱苦恼,得到自在。 2.摆脱:诸事纷扰,使他难以~。 3.开脱:为人~罪责。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苦】

苦【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音䇢。《說文》大苦,苓也。《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盭。

《類篇》急也。

《博雅》悵也。

《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註》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註》苦,麤也。

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修】

修【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息流切《集韻》《韻會》《正韻》思留切,音羞。飭也。

飾也,葺理也。《書·禹貢》六府孔修。

古之聞人曰前修。《屈原·離騷》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註》蹇修,古良媒。

姓。漢屯騎校尉修炳。

長也。《詩·小雅》四牡修廣。

與卣通。《周禮·春宫·鬯人》廟用修。鄭註:修,讀爲卣。卣,中尊也。謂獻象之屬。以薦鬯則謂之卣,以薦酒則謂之修。

叶詢趨切,音須。《陸機·感丘賦》姸蚩混而爲一兮,孰云識其所修。必眇世以遠覽兮,夫何殉以區區。

【坚】

堅【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古賢切《集韻》《韻會》《正韻》經天切,音肩。實也,固也,勁也。《詩·大雅》實堅實好。《禮·月令》季冬之月,水澤腹堅。

將在中軍曰中堅。《後漢·光武紀》衝其中堅。

姓。見《姓苑》。

《諡法》彰義掩過曰堅。

叶居銀切,音巾。《後漢·雷義傳》鄕里語曰:膠桼自謂堅,不如雷與。

【固】

固【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怘《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慕切,音顧。《說文》四塞也。从囗古聲。《徐鍇曰》淮南子謂九州之險,爲九州之塞也。《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周禮·夏官·掌固》掌修城郭溝池樹渠之固。《註》掌國所依阻者。城郭已下數事,皆是牢固之事也。《孟子》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唐韻》堅也。《論語》學則不固。《詩·魯頌》式固爾猷,淮夷卒獲。《禮·曲禮》將適舍求無固。《註》就館不能無求於主人,執所欲,而必得之,非爲客之義。

《廣韻》再辭也。《書·大禹謨》禹拜稽首固辭。《禮·投壺》敢固以請。《註》固之言如故也,如故者,重辭也。

執一不通也。《論語》非敢爲佞也,疾固也。《孟子》固哉,高叟之爲詩也。

鄙陋也。《禮·曲禮》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註》謂鄙野不達禮也。

《哀公問》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註》固,陋也。

本然之詞。《孟子》天下固畏齊之强也。《又》固所願也。

已然之詞。《孟子》夫世祿,滕固行之矣。

《屈原·離騷》自前世而固然。

常然之詞。《孟子》若固有之。

固守也。《論語》君子固窮。

姓。《說苑》有固乗。

僕固,複姓。唐有僕固懷恩。

固始,漢侯國名。成固,縣名。固陵,聚名。《後漢·郡國志》固始國,屬豫州汝南郡。成固,屬益州漢中郡。固陵,屬豫州國陽夏縣。

與錮通。《禮·月令》季冬行春令,國多固疾。《註》謂久疾不瘥也。

【无】

无【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而無傲。

《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集韻》無或作橆。韻會,,尤非。

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解】

解【酉集上】【角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其四支也。

《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

《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廣韻》脫也。《禮·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博雅》說也。《史記·封禪書》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註》皆自解說,遇風不至也。

《廣韻》講也。一曰釋詁也。《禮·經解疏》解者,分析之名。

樂曲解。《古今樂錄》傖歌以一句爲一解,中國以一章爲一解。王僧䖍啓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也。

《字彙補》削也。《魯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止也。《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兹謂追非。

開也。《後漢·耿純傳贊》嚴城解扉。

達也。《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解構,猶閒構也。《後漢·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猶會合煩辱也。《淮南子·俶眞訓》孰肯解構人閒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道家有尸解術。《史記·封禪書》爲方僊道,形解銷化。《集解》尸解也。《問奇集》《金壷字考》攺音假,非。

梵言目帝羅,此雲解脫。荆溪淨名記,若正用功,解可作古買切。功成日,解應作戸買切。强分二音,亦非。

解解,戟多之貌。《揚子·太經》次七:何戟解解遘。

《集韻》《韻會》下買切《正韻》胡買切,音蟹。義同。

《增韻》物自解散也。《孔安國·尚書序》逃難解散。《註》解音蟹。

《廣韻》曉也。《禮·學記》相說以解。《註》解物爲解,自解釋爲解,是相證而曉解也。《魏志·賈詡傳》太祖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註》謂曉悟也。

《博雅》跡也。《爾雅·釋獸》,其跡解。《註》其跡名解。

地名。《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師軍於解。《註》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

《史記·甘茂傳》今公與楚解口地。《索隱》秦地名。《正義》解口,猶開口也。

州縣名。《一統志》春秋爲晉之解梁城,戰國屬魏,漢爲解縣,屬河東郡,五代漢始置解州,治解縣,元屬平陽路,明因之。

姓。《廣韻》自唐叔虞食邑于解,後因氏。

複姓。《姓苑》北魏有解枇氏,後攺爲解氏。

《說文》解廌,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註》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觸邪也。《晉書·輿服志》作獬豸。《王充·論衡》作觟。

與嶰通。嶰谷,谷名。《前漢·律歷志》取竹之解谷。《孟康曰》解,脫也。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與澥通。《前漢·揚雄傳》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與蟹同。《呂覽·恃君篇》大解、陵魚,大人之居。《山海經》作大蟹。

《唐韻》尸賣切《集韻》《韻會》下解切,蟹去聲。亦判也,散也,曉也,獸也,地名也。

《玉篇》接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茭解中有變焉,故挍。《註》茭,弓檠也。茭解,謂接中也。

支節也。《前漢·賈誼傳》所排擊剝割,皆衆理解也。《師古註》解,支節也。

與懈同。《詩·大雅》不解于位。《註》解,怠惰也。《禮·月令》民氣解惰。

與邂同。《正字通》解后,卽邂逅,言彼此不期而遇也。《六書正譌》別作邂,非。

《廣韻》古隘切《集韻》《韻會》居隘切《正韻》居拜切,皆去聲。《類篇》除也。一曰聞上也。《韻會》發也。《唐制》進士由鄕而貢曰解額。

《國史補》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宋史·選舉志》天下之士,屛處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職官志》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赴銓。《正字通》凡官司解報、杻解,皆此音。《韻會》讀若懈,非。

與廨同。《玉篇》署也。《商子·墾令篇》高其解舍。《左思·吳都賦》解署棊布。《註》言非一也。

《集韻》口賣切,楷去聲。解垢,詭曲之辭。《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音義》又音楷。

叶舉履切,音几。《古詩》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叶居縊切,音記。《楚辭·九章》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解。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叶訖力切,音棘。《詩·魯頌》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叶舉下切,嘉上聲。《僧皎然·題毗沙天王像》憶昔胡兵圍未解,感得此神天之下。《俗書正誤》解从刀、牛。俗从羊作觧,非。廨字原从厂作。

【脱】

脫【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韻會》《正韻》徒活切,音奪。《說文》消肉臞也。《玉篇》肉去骨《韻會》一曰壤斷。《增韻》物自解也。《博雅》脫,離也。《爾雅·釋器》肉曰脫之。《註》剝其皮也。《疏》治肉,除其筋膜,取好者。

《韻會》免也。《前漢·高五王傳》自以爲不得脫長安。《註》脫,免也。

略也。《史記·禮書》凡禮始乎脫。《註》脫,猶疏略也。《後漢·向栩傳》及之官,時人謂其必當脫素從儉。《註》脫易素。

《博雅》脫,遺也。《禮·冠義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註》遺,猶脫也。

過去也。《莊子·天地篇》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爲脫焉。《註》脫,過去也。

除也。《公羊傳·昭十九年》復加一飯,則脫然愈。《註》脫然,疾除貌。

《韻會》誤也。

或然之辭。

草名。《爾雅·釋草》倚商,活脫。《山海經》升山,其草多寇脫。《註》寇脫草生南方,高丈許,似荷葉,而莖中有瓤,正白。

鳥名。《博雅》籠脫,鷂也。

山名。《山海經》東七十里,曰脫扈之山。

龍脫,地名。《史記·樊酈傳》戰龍脫。《註》在易州。

《廣韻》《集韻》《正韻》他括切《韻會》他活切,音捝。義同。

《集韻》欲雪切,音悅。蟲新出,皮悅好貌。司馬彪說。《莊子·至樂篇》蝴蝶,胥也。化而爲蟲,生於竈下,其狀若脫。《註》脫,新出皮也。

《集韻》吐外切。與娧同。娧娧,舒遲貌。一曰喜也。《詩·召南》舒而脫脫兮。《禮·儒行·麤而翹之又不急爲也註》又必舒而脫脫焉。《釋文》脫,吐外反。

《淮南子·精神訓》脫然而喜矣。《註》脫,舒也。

《韻補》叶音退。《孔稚圭·北山移文》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乗其如脫。《註》脫,叶徒對反。

叶音託。《蘇軾·范景仁銘》君實旣來,遁歸於洛。縶而維之,莫之勝脫。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