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寔天府

出自:明代·贝琼《两河兵兴京师乏食民部尚书曹公德基出使三吴因纪其事》

拼音:[dōng][nán,nā][shí][tiān][fǔ]

平仄:平平平平仄

东南寔天府,岁漕三百万。
龙城积红腐,虎士班白粲。
焉知十五年,不解戎马乱。
采稆以为食,屯集成背叛。
至今两河地,僵尸作京观。
诸侯土贡绝,君忧切宵旱。
尚书出宣旨,跋涉非所惮。
国无九年蓄,志士常切叹。
空山独病卧,无书托飞翰。
中宵望使星,迢迢阻河汉。

查看原文

注释

【东南】1.东和南之间的方向。 2.(Dōngnán)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市。
【天府】1.《周礼.春官.天府》:"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原为周官名﹐掌祖庙之守藏﹐后因称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 2.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 3.犹天廷。古人以为天上神仙亦设有朝廷。 4.指朝廷。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东】

東【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

《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

《詩·大雅》東有啓明。

《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

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

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

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按《說文》東自爲部,今倂入。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寔】

寔【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集韻》《韻會》丞職切,音室。《說文》止也。《徐曰》寔如此,止如此也。

是也。《詩·大雅》實墉實壑。《註》實當作寔。寔,是也。《增韻》《正韻》與實通。《韻會》以通爲誤。

【天】

天【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古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星名。《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神名。《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山名。《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註》天山,卽祁連山。

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署名。《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髡》其人天且劓。

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府】

府【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音甫。《說文》文書藏也。《周禮·天官》府六人。《註》治藏,史掌書者。《又》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註》治藏,藏文書,若今起文書草也。

《玉篇》府,聚也。藏,貨也。《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疏》水火木金土五材,兼以穀爲六府。《禮·曲禮》在府言府,在庫言庫。《註》府謂寶藏財賄之處也。

掌財幣之官皆曰府。《周禮·天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

《地官》泉府。

《春官》天府。《前漢·食貨志》太公爲周立九府圜法。《註》皆掌財幣之官,故云九府。

《百官公卿表》少府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共養。

《廣韻》府,官府,公卿牧守道德之所聚也。《前漢·趙禹傳》文深不可居大府。《蜀志·諸葛亮傳》開府治事。

《韻會》唐制,爲大州曰府。《唐書·地理志》州府三百五十八。

《韻會》州名。漢屬太原,魏置嵐州,後唐立府州。《前漢·禮樂志》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

姓。《風俗通》漢有司徒掾府悝。

與腑通。《周禮·天官·疾醫疏》六府,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以其受盛,故謂之爲府。

《春官·天府疏》在人身中,飮食所聚,謂之六府。

與俯通。《列子·周穆王篇》王府而視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