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底貔貅冷若冰

出自:明代·汪广洋《戏马台》

拼音:[zhàng][dǐ,de][pí][xiū][lěng][ruò,rě][bī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咸阳宫中惊走鹿,海内豪强起争逐。
高才疾足谁得之,楚霸垂涎几上肉。
彭城南面高高台,吐气扬眉跃马来。
揽辔翻疑迸星电,据鞍了不动尘埃。
行人侧目高台路,底信君王戏驰骛。
宁知酷意事鞭箠,要取乾坤归独步。
忆昨驰向鸿门中,张乐左邀隆准翁。
凡马谁令俱辟易,真龙天实启英雄。
项庄拔剑当筵喜,百二山河酒杯里。
焉知旁有樊将军,怒发冲冠壮心起。
翩然得势腾苍鹰,坐使雕鹗笑不应。
手中玉斗碎如雪,帐底貔貅冷若冰
事机一去竟莫举,盖世拔山皆谬语。
虞姬痛别难再逢,乌骓欲逝从何许。
老我平生怀古心,触目兴嗟爱远临。
西游七泽云梦水,东践三齐泰华岑。
北来独立高台上,范增之坟屹相向。
黄河到海不复清,此意令人绝悲怆。

查看原文

注释

【貔貅】1.亦作"豼貅"。亦作"?貅"。 2.古籍中的两种猛兽。 3.多连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帐】

帳【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知亮切,音脹。《釋名》帳,張也。張施於牀上也。《玉篇》帷也,張也,幬也。《爾雅·釋訓》幬謂之帳。《註》今江東亦謂帳爲幬。《淮南子·道應訓》齊伐楚,市偷請爲君行薄技,乃夜解齊君之幬帳而獻之。

與張通。《史記·高帝紀》復留止張,飮三日。《註》張,幃帳也。

計簿也。《前漢·武帝紀》明堂朝諸侯,受郡國計。《註》計,若今之諸州計帳也。

【底】

底【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邸。《說文》山居也。

《說文》下也。

《玉篇》止也。《爾雅·釋詁》底,待也。《註》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玉篇》滯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註》底,滯也。《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增韻》器臀也。《詩·大雅》于橐于囊。《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文書槀曰底。《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與厎通。《韻會》厎,通作底。《詩·小雅》靡所底止。《傳》底,至也。

與砥通。《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註》底,柔石也。

叶都木切,音啄。《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貔】

貔【酉集中】【豸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音毗。《爾雅·釋獸》貔,白狐。《說文》豹屬,出貉國。《廣雅》貔,貍貓也。《書·牧誓》如虎如貔。《傳》貔,一名執夷,虎屬也。《詩·大雅》獻其貔皮。《陸璣疏》貔似虎,或曰似熊,遼東謂之白熊。

旌旗名。《禮·曲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註》兵車旌畫貔貅,形象威猛,使衆知警備。

《正韻》蒲麋切,音皮。義同。《集韻》或省作豼。

【貅】

貅【酉集中】【豸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許尤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尤切,音休。《禮·曲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註》貔貅,亦摯獸也。《史記·五帝紀》敎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註》此六者猛獸,可以敎戰。互詳貔字註。

《集韻》香幽切,音烋。義同。《類篇》或省作䝗。

【冷】

冷【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魯朾切《韻會》《正韻》魯杏切,令上聲。《說文》寒也。从仌,令聲。《六書正譌》別作泠,非。泠乃水名。《南史·齊樂預傳》人笑褚公,至今齒冷。《增韻》淸甚也。

姓。《廣韻》前趙錄南徐州刺史令道,字安義。

《唐韻》力鼎切《集韻》朗鼎切,靈上聲。㓑冷,寒也。

《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冷凙。吳人謂冰曰冷凙。令道當作冷道。

【若】

若【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弱。《說文》若,擇菜也。

《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

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眞公。《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人賒切,音婼。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冰】

冰【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逼平聲。《說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韓詩》說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爲伏隂。《禮·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周禮·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啓,夏頒冰。

《爾雅·釋器》冰,脂也。《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

矢筩蓋曰冰。《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註》冰,櫝丸蓋。《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飮。

《集韻》《正韻》魚陵切,音凝。同凝。《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集韻》讀去聲,逋孕切。《唐書·韋思謙傳》涕泗冰須。《註》謂涕著須而凝也。《李商隱詩》碧玉冰寒漿。

《韻補》叶筆良切,音近浜。《琳·大荒賦》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傷。悵太息而攬涕,乃揮雹而淚冰。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