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银桥宝车度

出自:明代·张以宁《七夕吟同张士行赋》

拼音:[tiān][shàng,shǎng][yín][qiáo][bǎo][chē,jū][dù,du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银河迢迢向东注,玉女盈盈隔秋渚。
金梭飞飞掷烟雾,织作青鸾寄幽素。
青鸾织成不飞去,仙郎脉脉愁无语。
无语相望朝复暮,白榆摇落成秋树。
藕花香冷鸳鸯浦,天上银桥宝车度
风清蕊殿开瑶户,云屏雾褥芙蓉吐。
经年香梦遥相许,一夕离肠为郎诉。
羿姬妒人留不住,天鸡角角扶桑曙。
龙巾荏苒啼红露,乱点云开逗飞雨。
伯劳西飞燕东翥,河乾石烂愁终古。
翠楼乞巧娉婷女,镜里青螺扫眉妩。
博山沈烟袅双缕,不识人间离别苦。

查看原文

注释

【天上】天空中。
【银桥】传说中仙杖变化而成的大桥。桥可通月宫。典出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
【宝车】1.佛教语。用七宝装饰的车,喻一乘之法,谓可以载众生到达彼岸。 2.泛指华贵的车。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天】

天【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古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星名。《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神名。《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山名。《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註》天山,卽祁連山。

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署名。《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髡》其人天且劓。

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上】

上【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丄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

上官,複姓。

《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與尙通。《詩·魏風》上愼旃哉。《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韻補》叶辰羊切,音常。《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叶時刃切,音愼。《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叶矢忍切,音審。《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

【银】

銀【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語巾切《集韻》《韻會》《正韻》魚巾切,音誾。《說文》白金也。《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註》朱提,縣名,出善銀。

黃銀。《山海經·臯塗之山註》黃銀出蜀中,與金無異,但上石則色白。

《唐書·房齡黃銀帶。

《寶藏論》銀有十七種,天生牙出銀坑內石縫中,狀如亂絲,色紅者上,入火紫白,如草根者次之。銜黑石者最奇,生樂平鄱陽產鉛之山,一名龍牙,一名龍鬚。生銀出石精好。

水銀。《前漢·劉向傳》水銀爲江海。《桂海虞衡志》邕州丹砂盛處,椎鑿有水銀自然流出。

烏銀。《本草綱目》藏器曰:今人用硫黃熏銀,再宿瀉之,則色黑。工人用爲器,養生家以器煑藥,可辟惡。

姓。《正字通》漢銀木。明正德雞澤知縣銀鏡。

地名。《公羊傳·昭十一年》會于屈銀。《左傳》《穀梁》作厥憖。

《集韻》州名。陝西白狄地,北周立銀州。

《字彙》上聲。《黃香·九宮賦》眄旭歷而銳銀。《註》猶鑽硏。

《同文鐸》與垠同。《荀子·成相篇》守其銀。

《字彙補》廉鍔也。《大戴禮》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

《韻補》叶音沿。《楊方·合歡詩》修途曲且險,秋艸生兩邊。黃華如沓金,白華如散銀。

【桥】

橋【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巨嬌切《集韻》《韻會》渠嬌切《正韻》祁堯切,音喬。《說文》水梁也。从木喬聲。喬高而曲也。橋之爲言趫也,矯然也。《史記·秦本紀》昭王五十年,初作河橋。

懸繩以度曰絚橋。《水經注》罽賔之境,絚橋相引。

器之有橫樑者曰橋。《儀禮·士昏禮》笲加于橋。《註》橋以庋笲。

桔橰上衡也。《淮南子·主術訓》橋直植立而不動,俯仰取制焉。

橋泄,嫚也。《荀子·榮辱篇》橋泄者,人之殃也。

戾也。《呂覽·離謂篇》聽言而不可知,其與橋言無擇。

木名。《尚書大傳》橋木高而仰,梓木晉而俯,以喩父子。

陽橋。《春秋》魯地。

姓。《統譜》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塚,因爲氏。《史記·貨殖傳》橋姚致馬千匹,牛倍之。

《集韻》丘妖切,音蹺。《史記·河渠書》山行乗橋。《註》橋,一作,直轅車也。

《集韻》居勞切,音高。勁疾貌。《莊子·則陽篇》欲惡去就,於是橋起。

《韻會》渠廟切,音嶠。《禮·曲禮》奉席如橋衡。《疏》左低右昂,如橋之衡。

屈橋,壯健貌。《揚雄·河東賦》千乗霆亂,萬騎屈橋。嘻嘻旭旭,天地稠㟼。

《正韻》古弔切,音叫。義同。

《正韻》吉了切,音皎。《荀子·儒効篇》橋飾其情性。《前漢·武帝紀》陳湯橋發兵斬郅支。

《集韻》居夭切,音矯。人名。秦有盛橋。

【宝】

寶【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7画

〔古文〕寚音保。《說文》珍也。从宀玉貝,缶聲。《徐曰》人所保也。《廣韻》珍寶。

瑞也,符也。《易·繫辭》聖人之大寶曰位。《禮·禮運》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詩·大雅》稼穡惟寶。

《書·旅獒》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增韻》符璽也,重也,貴也。《周禮·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書·旅獒》分寶玉于伯叔之國。禮聘凡四器者,唯其所寶,以聘可也。註謂圭璋璧琮。古者天子諸侯以圭璧爲符信,至秦始有皇帝信璽,唐改曰寶。

凡錢文曰通寶。

姓。

叶博古切,音補。《詩·大雅》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叶上土。

《琳·瑪瑙賦》帝道匪康,皇鑒元輔。顧以多福,康以碩寶。

通作葆。《史記·魯世家》毋墜天之降葆命。《註》讀如寶。《留侯世家》見穀城下黃石,取而葆祠之。《徐廣曰》史珍寶字皆作葆。

【车】

車【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居。《廣韻》車,輅也。《古史考》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加牛,禹時奚仲爲車正,加馬。《書·舜典》車服以庸。《易·大有》大車以載。《論語疏》大車,牛車,平地載任之車也。小車,駟馬車、田車、兵車、乘車也。

山車,自然之車也。《禮·禮運》山出器車。《疏》謂其政太平,山車垂鉤,不揉治而自員曲也。

巾車,官名。《周禮·春官》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註》巾,猶衣也。巾車,車官之長,車皆有衣以爲飾,故名。

公車,署名。《後漢·光武紀》詔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註》公車令一人,掌殿司馬門。天下上書及徵召,皆總領之。公車所在,因以名焉。

揭車,香草名。《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註》留夷、揭車,皆香草也。

覆車,網名。《爾雅·釋器》罦,覆車也。《註》今之翻車,有兩轅,中施罥以捕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遮切,音硨。《說文》輿輪總名。

牙車,牙所載也。《左傳·僖五年》輔車相依。《註》輔,頰輔。車,牙車。《疏》車,牙下骨之名也。或又謂之頷車。輔爲外表,車爲內骨,故云相依。

姓。漢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其子孫因以爲氏。

子車,複姓。《詩·秦風》子車仲行。

叶倉何切,音磋。《程曉·伏日詩》平生三伏日,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

hōng,衆車聲。

【度】

度【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省聲。《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傳》度,丈尺也。《前漢·律歷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度審矣。

躔度。《書·堯典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禮·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註》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

殳也。《周禮·地官·司市》胥執鞭度。《註》度,殳也。《疏》因刻丈尺,則爲度。

法度。《易·節卦》節以制度。《禮·仲尼燕居》制度在禮。

度量。《前漢·高帝紀》常有大度。

風度。《唐書·張九齡傳》風度能若九齡乎。

初度。《屈原·離騷》皇覽揆予於初度。《註》初生年時也。

姓。《廣韻》出後漢荆州刺史度尚。

縣度,山名。《前漢·西域傳》縣度,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相引而度。

古度,樹名。《左思·吳都賦》松梓古度。

《玉篇》與渡通。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

《廣韻》徒落切,音鐸。《爾雅·釋詁》謀也。《詩·小雅》周爰咨度。《左傳·襄四年》咨親爲詢,咨禮爲度。

《諡法》心能制義曰度。

投土於版也。《詩·大雅》度之薨薨。《箋》度,猶投也。

度支,官名。《唐書·百官志》度支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途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