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棘绳鱼贯

出自:清代·严遂成《郭参政绪》

拼音:[zhǎn][jí][shéng][yú][guàn]

平仄:仄平平平仄

大军舍金齿,单骑抵南甸。
峻险不可登,斩棘绳鱼贯
土官象舆迎,毒雾中胡旋。
擐甲环数重,从行者肉颤。
传檄渡金沙,革心革其面。
侵地既以归,降人亦以献。
冒死成奇功,功奇在不战。
易代始行赏,级一俸加半。
雨露良已赊,劳臣性命贱。

查看原文

注释

【鱼贯】像游鱼般一个跟一个地先后接续:鱼贯而入。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斩】

斬【卯集下】【斤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側減切《集韻》《韻會》阻減切,音蔪。《說文》截也。从車从斤。斬法車列也。《博雅》裁也。《釋文》斬,暫也。暫加兵,卽斷也。《爾雅·釋詁》斬,殺也。《詩·小雅》斬伐四國。《周禮·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

《杜甫詩》斬新花蕊未應飛。《註》禪家有斬新日月之語。

《集韻》莊陷切,音蘸。芟也。

【棘】

棘【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紀力切,音殛。《說文》小棗叢生者。《詩詁》棘如棗而多刺,木堅,色赤,叢生,人多以爲藩。歲久無刺,亦能高大如棗。木色白者爲白棘,實酸者爲樲棘,亦名酸棗。《詩·邶風》吹彼棘心。《疏》棘,木之難長養者。

《爾雅·釋木》終牛棘。《註》卽馬棘也,刺粗而長。

執囚之處爲叢棘。《易·坎卦》係用纆,寘于叢棘。《左傳·哀八年》邾子無道,吳子囚諸樓臺,栫之以棘。

九棘,外朝也。《禮·王制》史以獄成吿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吿于大司,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註》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

與戟通。《禮·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左傳·隱十一年》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而逐之。《周禮·天官·掌舍》棘門註以戟爲門。

地名。垂棘、赤棘,春秋晉地。

藥名。《本草》天門冬,一名天棘。

棘扈,鳥名。《賈逵云》棘扈,竊丹,爲果驅鳥者也。

與僰通。《禮·王制》四夷,西曰僰。

姓。《論語》棘子成。

《唐韻》居里切,音紀。

《廣韻》居吏切,音記。義同。

【绳】

繩【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食陵切《集韻》《韻會》《正韻》神陵切,音乗。《說文》索也。《急就篇註》繩謂紨兩股以上。總而合之者也。一曰麻絲曰繩,草謂之索。《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書·說命》惟木從繩則正。《禮·經解》繩墨之於曲直。《前漢·律歷志》規圓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

《書·囧命》繩愆糾謬。《疏》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

《詩·周南》宜爾子孫繩繩兮。《傳》繩繩,戒愼也。《朱傳》不絕貌。

《大雅》繩其祖武。《傳》繩,戒也。《朱傳》繩,繼也。

《禮·樂記》省其文采,以繩德厚。《註》繩,猶度也。《史記·樂書註》王肅曰:繩,法也。

《禮·深衣》負繩及踝以應直。《註》繩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

《左傳·莊十四年》蔡侯繩息嬀,以語楚子。《註》繩,譽也。《小爾雅》繩之,譽之也。

《集韻》以證切,音孕。《周禮·秋官·薙氏》秋繩而芟之。《註》含實曰繩。

《集韻》弭盡切,音泯。繩繩,無涯際貌。一曰運動不絕意。

《集韻》石證切,音乗。也。

《韻補》叶乗融切。《琳武庫賦》陵九城而上躋,起齊軌兮玉繩。車軒轔於雷室,騎浮厲乎雲宮。《廣韻》俗作繩。

【鱼】

魚【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

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

《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猪,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

《唐書·車服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遼史·興宗記》試進士於廷,賜馮立等緋衣銀魚。《金史·輿服志》親王佩玉魚,一品至四品佩金魚,以下佩銀魚。

《左傳·閔二年》歸夫人魚軒。《註》以魚皮爲飾。

馬名。《爾雅·釋畜》二目白,魚。《註》似魚目也。《詩·魯頌》有驔有魚。

地名。《左傳·僖二年》齊寺人貂漏師于多魚。

《文十六年》惟裨儵魚,人實逐之。《註》魚,魚復縣,今巴東永安縣。

《晉語》夷鼓,彤魚氏之甥也。《註》彤魚,國名。

姓。《左傳·成十五年》魚石爲左師。《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修魚氏。

與吾同。《列子·黃帝篇》姬,魚語女。《註》姬讀居,魚讀吾。

叶魚羈切,音宜。《徐幹·七喩》大宛之犧,三江之魚。雲鶬水鵠,禽蹯豹胎。胎音怡。

叶語鳩切,音牛。《庾闡詩》煉形去人俗,飄忽乗雲遊。暫憩扶桑隂,忽見東岳魚。

【贯】

貫【酉集中】【貝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音瓘。《說文》貫,錢貝之貫。《前漢·食貨志》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博雅》穿也。《五經文字》旣穿曰貫。《易·剝卦》貫魚。《釋文》貫,穿也。《前漢·董仲舒傳》豈不同條共貫與。《註》貫者,聮絡貫穿。

中也。《儀禮·鄕射禮》不貫不釋。《註》貫,猶中也。

《穀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註》羈貫,謂交午剪髮以爲飾。

《晉書·文苑傳》架彼辭人,共超淸貫。《正字通》侍從之官曰淸貫。

姓。《姓氏急就篇》趙相貫高。《古音略》貫高之貫,音冠。

《博雅》累也。

《韻府》本貫,鄕籍也。

國名。《括地志》故貫城卽古貫國,在曹州濟隂縣。

《詩·魏風》三歲貫女。《傳》貫,事也。《釋文》古亂反。○按朱傳:貫,習也。音慣。

《集韻》《正韻》古患切,音慣。慣,亦作貫。《爾雅·釋詁》貫,習也。《詩·齊風》射則貫兮。《釋文》毛古亂反,中也。鄭古患反,習也。《前漢·賈誼傳》習慣如自然。《註》師古曰:貫,亦習也。

《集韻》烏關切,音彎。彎,亦作貫。《史記·伍子胥傳》貫弓執矢嚮使者。

《廣韻》《集韻》《韻會》古丸切,音官。義同。○按《說文》毌,穿物持之也,音古丸切,貫音古玩切,毌與貫通,故經典貫亦音官。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