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石碎觱栗

出自:清代·钱谦益《三良诗 段贤良含素》

拼音:[páo,bāo,pào][shí,dàn][suì][bì][lì]

平仄:平平仄仄仄

段生湖海士,矫志营儒术。
道心既渟泓,侠气亦迸逸。
臂鹰弄丸剑,亡羊视占毕。
结客少年场,抠衣大儒室。
元纁有道聘,铜墨邑宰秩。
折腰耻鸣琴,蒿目忧化瑟。
投劾谢京华,补被返蓬筚。
汝雒弥祲氛,汴宋连狂獝。
奔窜咸戴头,迎降多屈膝。
拊心念多垒,奋袂起投笔。
部署及妇女,馈饷罄饠饆。
孤城我援绝,悉众贼势壹。
冲梯舞崔嵬,炮石碎觱栗
城陷尸撑柱,巷战血泌瀄。
堂堂马翰林,并马困绠繘。
生得齐慷慨,逼降互呵叱。
南云敢后{阝疋}。
臧洪意同日。
圣朝崇死优,所司奏报失。
千秋万祀后,双庙应崒嵂。
余昔坐钩党,讼系拘请室。
子来访幽囚,再拜慰幽疾。
遂请职橐饘,奋欲负斧锧。
重趼赴函丈,酹酒祝元吉。
昂藏论节义,憔悴数国恤。
盈朝谁负担,举世尽巾栉。
植冠发如竿,流吻涎欲溢。
斯人犹在眼,其言良可质。
篝镫见光芒,抠衣想削戌。
哭罢霜满天,诗成月东出。
入户长叹息,阴风助啾唧。

查看原文

注释

【炮石】1.亦作"炮石"。 2.古代用炮抛射的石头。
【觱栗】1.即觱篥。 2.筝的一种。长离的别名。 3.宋时对道士的俗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炮】

炮【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庖。同炰。《說文》毛炙肉也。《廣韻》一曰裹物燒也。《詩·小雅》炮之燔之。《傳》毛曰炮。加火曰燔。《疏》此述庶人之禮,當是合毛而炮之。《禮·內則》炮取豚若將。《註》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以炮以燔。《註》炮裹之也。《周禮·地官·封人》毛炮之豚。《註》爓去其毛而炮之,以備八珍。◎按註疏,合毛,去毛總曰炮。廣韻止訓合毛炙物,義猶未全。

《周禮·春官·大祝》九祭,三曰炮祭。《註》炮祭,燔柴也。

《周禮·秋官·壷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敺之。《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與庖通。《前漢·律歷志》炮犧氏之王天下也。《師古註》炮,與庖同。

《集韻》披敎切,音砲。灼也。《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註》炮,普敎反。

叶蒲侯切。《詩·小雅》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

【石】

石【午集下】【石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

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

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

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

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

量名。十斗曰石。《前漢·食貨志》夫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

官祿秩數稱石。《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以下遞減至百石。

粗布皮革之數亦稱爲石。《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水亦稱石。《水經注》河水濁,淸澄一石水六斗泥。

酒亦稱石。《史記·滑稽傳》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衡名。百二十斤爲石。《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註》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禮·月令》仲春鈞衡石。《前漢·律歷志》石者,大也,權之大者。

州名。《廣韻》秦伐趙取離石,周因邑以名州。

姓。《左傳》衞大夫石碏。

複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

叶常義切,音嗜。《宋玉·高唐賦》勢薄岸而相擊兮,隘交引而却會。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叶石若切,音杓。《楚辭·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惡。放山淵之龜玉兮,相與貴夫礫石。

《招魂》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

叶七各切,音錯。《郭璞·爾雅贊》鰒似蛤,有鱗無殻。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八。

【碎】

碎【午集下】【石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蘇內切《集韻》《韻會》蘇對切,音誶。《說文》䃺也。

散也,細破也。《史記·趙世家》臣頭與璧俱碎於柱。

煩碎也。《後漢·黃霸傳》米鹽靡密,初若煩碎。

《王通中·說事君篇》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其文碎。

【觱】

觱【酉集上】【角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畢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壁吉切,音必。《說文》羌人所吹角屠觱,以驚馬也。《徐曰》今之觱栗,其聲然也。俗作篳篥。

觱發,風寒也。《詩·豳風》一之日觱發。《說文》作滭冹。

觱沸,泉湧出貌。《詩·小雅》觱沸檻泉。《玉篇》或作滭。

《廣韻》《集韻》,古誖字,諧聲。然今時惟知觱矣。《說文》冹,一之日㓖冹。

【栗】

栗【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㮚。《周禮·天官·籩人》饋食之籩,其實栗。

堅木也。《公羊傳·文二年》虞主用桑,練主用栗。

謹敬也。《書·舜典》寬而栗。

堅也。《禮·聘儀》縝密以栗。

威嚴也。《司馬法》位欲嚴,政欲栗。

百穀實不秕謂之栗。《詩·大雅》實穎實栗。

栗烈,風寒也。《詩·豳風》二之日栗烈。

蹙也,謂越等。《儀禮·燕禮》栗階不過二等。

表道樹曰行栗。《左傳·襄九年》魏絳斬行栗。

觱栗。《明皇雜錄》本龜茲國樂,亦曰悲栗。

菱曰水栗。《武陵記》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通謂之水栗。

《方言》秦俗以批髮爲栗。

縣名。《前漢·地理志》栗縣屬沛郡。

姓。《風俗通》燕將栗腹。

《集韻》《正韻》力蘖切,音裂。破裂之意。《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居幹之道,葘栗不迆,則弓不發。

叶力蘖切,音勒。《蘇軾·中秋月詩》喚酒與婦飮,念我問兒說。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按《說文》收部,今倂入。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