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蛉川断不通槎

出自:清代·钱谦益《后秋兴八首壬寅三月二十三日以后,大临无时,啜泣而作 其二》

拼音:[qīng][líng][chuān][duàn][bù,fǒu][tōng][chá]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焦中昏黑豆田斜,犹望殷忧启帝华。
句町路穷难渡马,蜻蛉川断不通槎
关山月暗三年笛,草木风腥四面笳。
庭际石榴红绽血,可怜犹是日南花。

查看原文

注释

【蜻蛉】1.蜻蜓的别称。一说极似蜻蜓。惟前翅较短﹐不能远飞。 2.指一种小船。
【蛉川】1."蜻蛉川"的省称。 2.在云南。隋开皇时史万岁用兵"爨蛮"﹐取道蜻蛉川﹐即此。
【不通】1.阻塞;不通达。 2.不相往来。 3.不共同使用。 4.不明白;不了解。 5.谓学识浅陋。 6.谓文理悖谬不顺。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蜻】

蜻【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咨盈切,音精。《說文》蜻蛚也。《詩·唐風·蟋蟀疏》一名蜻蛚。《張載詩》俯聞蜻蛚吟。詳蟀字註。

《集韻》疾正切,音淨。蟬屬。《玉篇》蚻也。《揚子·方言》蟬有文者謂之蜻蜻。《郭註》卽蚻也。詳蚻字註。

此靜切,音請。慈盈切,音情。義同。

《廣韻》倉經切,音靑。蜻蜓蟲。《揚子·方言》蜻蛉謂之蝍蛉。《埤雅》蝍蜓飮露,六足四翼,其翅輕薄如蟬,盡取蚊蝱食之,遇雨卽多好集水上款飛。一名蜻蛉。《古今注》有靑赤黃三種,靑而大者曰靑亭,小而黃者曰胡黎,一曰胡離,小而赤者曰赤卒,一曰絳騶,一名赤衣使者,亦曰赤弁丈人。總曰蜻蛉。《呂氏春秋》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朝居海上,從蜻遊蜻之至者數百。《博物志》五月五日埋蜻蜓,頭于西向戸下,埋至三日不食,則化爲靑眞珠。

地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蜻蛉。

水名。《水經注》蜻蜓縣,上承蜻蛉水。

【蛉】

蛉【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韻會》郞丁切,音靈。《玉篇》蜻蛉。詳蜻字註。

螟蛉。《詩·小雅》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傳》螟蛉,桑蟲也。《疏》俗謂之桑蟃,亦呼爲戎女。陸璣云:似步屈,其色靑而細小,或在草萊上。

【川】

川【寅集中】【巛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爾雅·釋水》湀闢流川。《註》通流。《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又》過辨回川。《註》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大川四瀆。《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三川,郡名。《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口川。《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川衡,官名。《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竅也。《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註》川,竅也。

叶樞倫切,音春。《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

【断】

断【卯集下】【斤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玉篇》同斷。俗字。(斷)〔古文〕。截也。《書·盤庚》乃斷棄汝。《傳》斷,絕也。《詩·商頌》是斷是遷。《疏》於是斬斷之。

《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絕也。《羣經音義》旣絕曰斷。《釋名》斷,段也。分爲異段也。《易·繫辭》其利斷金。《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

《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音段。義同。

《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音鍛。決也。《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疏》決斷天下之疑。

《書·秦誓》斷斷猗無他技。《疏》斷斷,守善之貌。

《周禮·地官·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取而斷之。

《韻補》叶多卷切。《白居易·寄元九詩》一病經四年,親友書信斷。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叶徒眷切。《鮑照·擬古》居人掩閨臥,行子中夜飯。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通】

通【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

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

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

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

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

道之也。

凡人往來交好曰通。《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

《陸賈傳》剖符通使。

書名。《白虎通》班固著。《風俗通》應劭著。

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

凡物色純者謂之通。《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

通鼓。《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

井地名。《前漢·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廣韻》州名。

《韻會》馬矢曰通。《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

《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

叶他郞切,音湯。《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槎】

槎【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韻會》仕下切《集韻》側下切《正韻》茶下切,。《魯語》里革曰山不槎檗。《尚書·刋木註》刋,槎其木。

《唐韻》仕加切《集韻》《韻會》《正韻》鋤加切,音查。義同。

桴也。同查。見查字註。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