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异裹苞苴

出自:宋代·赵孟坚《送放生池碑》

拼音:[jì][yì][guǒ][bāo][jū,chá]

平仄:仄仄仄平平

维书号心画,于以观厥德。
堂堂太师颜,忠义挺不屈。
怒张铁柱立,凛若骂蔡贼。
蚕头而虿尾,屋漏而壁拆。
岂事笔端求,要自心胸出。
心源傥匪正,马谩按图索。
君侯冰玉清,一点尘不入。
摆脱世缘尽,四壁无良物。
源清流应随,心同宁异迹。
前年镇霅城,清风贪者格。
人言政化明,如仕唐大历。
人言八法具,俨是浯溪刻。
卑栖小李掾,松茂悦见柏。
甚欲事洒扫,笔砚供洗涤。
官身类匏系,唯向清梦觌。
手拓鲁池碑,潢誊寄远驿。
既异裹苞苴,抑匪徒挂壁。
举目见颜公,英气耸辟易。
又若小子勤,祗庄常侍侧。

查看原文

注释

【苞苴】1.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 2.指馈赠的礼物: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又指贿赂:苞苴公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既】

旣【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說文》小食也。从皀㒫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按今《論語》作氣。

《玉篇》已也。《易·小畜》旣雨旣處。《詩·召南》亦旣見止,亦旣覯止。

《博雅》盡也。《易·旣濟疏》旣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旣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旣。

《博雅》旣,失也。

與漑同。《史記·五帝紀》帝嚳旣執中而徧天下。《註》徐廣曰:古旣字作水旁。

《集韻》几利切,音冀。義同。

許旣切,音欷。餼或作旣。饋客芻米也。《禮·中庸》旣廩稱事。《註》旣讀爲餼。餼廩,稍食也。《正字通》俗旣字。旣字中匕作丨二。

【异】

异【寅集下】【廾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之切,音怡。《廣韻》已也。《書·堯典》异哉,試可乃已。《傳》异,已也,退也。言餘人盡巳,惟鯀可試,無成乃退。《正義》异聲近巳,巳訓止,是停住之意,故爲退也。

《集韻》發歎也。

《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怡去聲。《說文》舉也。

《廣韻》退也。

與異通。《列子·楊朱篇》何以异哉。(異)〔古文〕予也。《博雅》異分也。《史記·商君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不同也。《書·旅獒》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禮·儒行》同弗與異弗非也。《疏》謂彼人與己之疏異,所爲是善,則不非毀之也。又怪也。《釋名》異者,異於常也。《左傳·昭二十六年》據有異焉。《註》異猶怪也。《史記·屈賈傳》化爲異物兮,又何足患。

奇也。《周禮·地官·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註》珍異,四時食物。《史記·仲尼弟子傳》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違也。

姓。唐異牟尋歸唐,冊封南詔王,今白水蠻有此姓。

異,翹草名。《爾雅·釋草》連異翹。

無名異藥名,主治金創折傷。

《韻補》叶延知切,音怡。《詩·邶風》洵美且異。叶下貽。

叶弋質切,音逸。《詩·小雅》亦祇以異。《朱註》逸織反。《無名氏樂德歌》所見奇異,叶甘美酒食。(異)

【裹】

裹【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韻會》古火切,音果。《玉篇》包也。《詩·大雅》乃裹糇糧。《莊子·大宗師》裹飯而往食之。

《宋玉·高唐賦》綠葉紫裹。《註》裹,猶房也。

《郭璞·江賦》濯穎散裹。《註》裹,謂草實也。

《說文》纏也。

《集韻》古臥切,音過。義同。

《韻會》指所包之物也。

【苞】

苞【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布交切《集韻》《韻會》班交切,音包。《說文》草也,南陽以爲麤履。《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註》苞,藨也。《漢書註》卽今所用作席者。

本也。《易·否卦》繫于苞桑。《疏》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詩·商頌》苞有三蘖。

草木叢生也。《爾雅疏》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槇。

通包。《儀禮·旣夕》苞二。《註》所以裹羊豕之肉。《子貢·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

《韻補》逋侯切,音近褒。《詩·大雅》如山之苞。叶下流韻。《揚子·太經》蒼水維流,厥美可以達于瓜苞。

上聲。《詩·大雅》實方實苞。叶下好韻。

《集韻》蒲交切。同匏。瓠也。

被表切,音殍。與藨同。◎按《郭忠恕·佩觿集》草名之苞,不當通厥包之包。苞,平表反。包,班交反。截然爲二。然經典俱通用,今仍舊。

【苴】

苴【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集韻》千余切,音蛆。《玉篇》麻也。《詩·豳風》九月叔苴。《傳》苴,麻子也。《莊子·讓王篇》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註》苴,有子麻也。

《禮·喪服小記》苴,杖竹也。《註》苴者,黯也,心如斬斫,貌若蒼苴,所以縗裳、絰杖,俱備苴色。《儀禮·喪服傳》斬衰裳,苴絰、杖、絞帶。《疏》以一苴目此三事,謂苴麻爲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爲杖,苴麻爲絞帶。

《廣韻》子余切,音沮。履中草。

《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註》苴,藉也。《管子·霸言篇》上夾而下苴。《註》苴,包裹也。

木名。《山海經》服山,其木多苴。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苴。《註》巴苴,草名。

地名。《史記·索隱註》狄苴,在渤海。

姓。《前漢·貨殖傳》有平陵苴氏。

鋤加切,音槎。水中浮草也。《詩·大雅》如彼棲苴。《疏》苴是草木之枯槁者,故在樹未落及已落爲水漂皆稱苴也。《楚辭·悲回風》草苴比而不芳。《註》枯曰苴。

《正韻》宗蘇切,音租。茅藉祭也。《前漢·郊祀志》掃地而祠,席用苴稭。《註》讀如租。

《類篇》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南。

《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註》土苴,和糞草。《韓愈文》補苴罅漏。

《正韻》將豫切,音怚。《前漢·終軍傳》苴白茅于江、淮。《註》苴,于豫切。

讀作巴。《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索隱註》苴,音巴。

讀苞。《後漢·徐廣傳註》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爲苞黎之苞。

《五音集韻》子與切,音咀。《羣經音辨》亦音咀。

《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

伺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