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自遏其源

出自:宋代·程公许《去岁重阳日得彦威信附六月间二小侄及从弟侄所寄书自蜀阃递中附至历言去冬今春所遭兵祸及有司督迫科调之苦喜其存全哀其窘蹙洒涕如霰寄讯邀其下峡而边事又告急未知其达与否也会杪冬见邸报宣谕使者余公侍郎改命授钺尽护蜀师意欲以此事归控骨肉会聚兹事其谐矣喜极涕零遂成长篇》

拼音:[rěn][zì][è][qí,jī][yuán]

平仄:仄仄仄平平

令节恩赐沐,把菊开清尊。
天涯信音来,拆缄为一欣。
展视未竟幅,泪雨溢帨帉。
辞家甫八年,边尘覆全坤。
平生几亲故,半为兵死魂。
纵脱虎口涎,亦复马鬣坟。
所幸二犹子,从弟偕诸孙。
崎岖矛戟中,偶得性命存。
意欲守丘垄,死不去榆枌。
是时陈理卿,受命开帅垣。
奋身艰危际,勉图戡济勋。
铲壕峙城壁,锄荒列营屯。
敌至誓固守,为力良艰勤。
变故起肘腋,辕帐塞轒辒。
一死事则已,万恨谁与论。
遗氓能几何,天未许贷原。
貔虎暂敛退,寇盗还纷纷。
哀我数子者,挈孥竞惊奔。
亦不免维絷,恐迫甚溺焚。
掠夺幸得脱,归来匿空村。
生涯荡无馀,暴敛何寡恩。
万里远诉我,重我忧心熏。
尔苦我得知,尔创我得扪。
岂不忆松槚,岁时荐炮燔。
永惟宗祀计,忍自遏其源
威也托我久,尚以穷愁言。
宁不思尔曹,命危豺虎群。
安得田二顷,有屋休寒暄。
顺风招之来,相与共饔餐。
皇后职生化,蛰蛰庶且蕃。
胡忍趣其毙,狝割如羔豚。
夙传老上殒,国乱犹丝棼。
若为秋风高,已复群吠狺。
呼童具黑沈,襞纸当前轩。
万一邮传通,庶几信息闻。
严装理航棹,及春下荆门。
余公新受钺,尚义气薄云。
感我骨肉念,不难只手援。
兹计不早决,噬脐何复云。
愤极思一吐,声出辄复吞。
长谣欲上诉,九穹隔重阍。
劫运极必复,玉石可不分。

查看原文

字义

【忍】

忍【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而軫切《集韻》《韻會》《正韻》爾軫切,人上聲。《說文》能也。《徐曰》能音耐。从心刃。《長箋》如刀剌心,忍意也。《周武王·書銘》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廣韻》强也,有所含忍。《左傳·昭元年》魯以相忍爲國。

安于不仁曰忍。《詩·大雅》維彼忍心,是顧是復。《詩·小雅》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忍忍,猶不忍也。《後漢·崔琦傳》情懷忍忍。

姓。

《廣韻》《集韻》《韻會》與韌靭忍同。

【自】

自【未集下】【自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

《玉篇》率也。

《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遏】

遏【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烏割切《集韻》《韻會》《正韻》阿葛切,音閼。《爾雅·釋詁》遏,止也。《註》以逆相止曰遏。《廣韻》絕也。《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書·武成》以遏亂略。《註》遏,絕亂謀也。

《爾雅·釋詁》逮也。《揚子·方言》東齊曰遏,言相及也。

與按通。《詩·大雅》以按徂旅。《孟子》作遏。

叶許竭切,音歇。通作曷。《詩·商頌》則莫我敢曷。叶截烈。《註》曷、遏通。

叶于歇切,音謁。《後漢·崔駰反都賦》勒威赫斯,果秉其鉞。如川之流,動不可遏。

【其】

其【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

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

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

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山名。《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註》其音基,山名。《廣韻》在琅邪。

地名。《韻會》祝其,卽夾谷也。

《集韻》《韻會》居吏切。《正韻》吉器切,音寄。《韻會》語已辭。《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通已。《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韻會》或作忌。《詩·鄭風》叔善射忌。

【源】

源【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水泉本也。《禮·月令》爲民祈祀山川百源。《註》衆水始出爲百源。

水名。《水經注》沁水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

姓。《北魏書·源賀傳》禿髮傉檀之子賀入後魏,魏大武謂之曰:與卿同源,可爲源氏。《韻會》本作厵,篆省作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