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大豆

出自:宋代·罗愿《鄂州劝农》

拼音:[gāo][tián][dà,dài,tài][dòu]

平仄:平平仄仄

国有四民,各分一职。
农次于士,盖尊稼穑。
日出当作,日入乃息。
用天分地,以足衣食。
菖叶初生,于是始耕。
务限既入,农事转急。
禾当播种,乘雨接湿。
高田大豆,榆荚为候。
三月区处,油麻穄黍。
时当警窃,图葺墙宇。
蚕沙麦种,四月收贮。
开渠决窦,以待暴雨。
月建在午,秧苗入土。
女工织作,三伏炎暑。
七月芟草,烧治荒田。
大麦小麦,上戊社前。
禾欲上场,九月涂仓。
缉绩布缕,十月多霜。
冬至埋谷,预试五种。
不宜者轻,宜者则重。
腊月粪地,治碓雕桑。
脩治农器,向春则忙。
四时之务,展转相寻。
既有常产,当有常心。
鸡豚兼蓄,枣栗成林。
我念此州,土多冒占。
纷纷刬请,扰扰定验。
雨泽空过,失天之时。
生意不发,失地之脂。
身力不出,枉堕四肢。
于私无益,于官亦亏。
耕既不深,难行根脉。
耘既不勤,众草之宅。
粪若不施,谷不精泽。
收若不速,风雨狼藉。
若能开垦,处处良田。
若能灌溉,岁岁丰年。
古来开亩,广尺深尺。
长亩三条,于中种植。
渐锄陇草,爬土亩中。
苗根日深,耐旱与风。
又有区种,与亩不同。
方深六寸,种禾一丛。
七寸一区,匀如棋局。
区收三升,亩号百斛。
用力既到,所收亦多。
比之漫撒,效验如何。
凡苗之长,全在粪壤。
器欲巧便,牛须肥健。
其或无牛,以人牵犁。
彼此换工,惟在心齐。
游手浮堕,讥笑父祖。
一时之逸,终身之苦。
稍识文字,莫弄官方。
暂然得理,不可为常。
劝尔保身,孝谨无辱。
劝尔居家,省俭常足。
兄弟同心,勿营私曲。
年丰感谢,休厌米谷。
官租未送,莫尝酒肉。
不寻閒事,门户清肃。
粗然不阙,教子习读。
渐入士类,光庇宗族。
岁时礼节,亲邻往复。
孙曾济济,所谓受福。
古有茅容,鸡供母馔。
自将野菜,与客同饭。
张氏九世,同居相爱。
官家亲问,写忍以对。
郤公贫馁,甥侄孤遗。
饭藏两颊,以活两儿。
王丹在乡,亲行农野。
多载酒肴,劝赏勤者。
前贤所为,可以为师。
美哉农者,国之良民。
直道本业,必养其亲。
奸未必富,拙未必贫。
地道无穷,天有冬春。
筋力在己,日用日新。
俯仰求人,莫如求身。

查看原文

注释

【高田】1.上等田。 2.地势高的田。
【大豆】黄豆、青豆、黑豆的统称。双子叶植物,豆科。一年生草本。中国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根系发达,根瘤多。茎直立、蔓生或半蔓生,全株有茸毛。花白或紫色。果实为荚果。种子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可食用、作油料和副食品。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高】

高【亥集上】【高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

《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

《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如字。

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叶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韻會》俗作髙。

【田】

田【午集上】【田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待年切《集韻》《韻會》《正韻》亭年切,也。樹穀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玉篇》土也,地也。《正韻》土已耕曰田。《釋名》塡也。五稼塡滿其中也。《易·乾卦》見龍在田。《詩·小雅》雨我公田。《通典》古有井田,畫九區如井字形,八家耕之,中爲公田,乃公家所藉。圭田者,祿外之田,以供祭祀。加田者旣賞之,又重賜之田也。

爰田,卽轅田。《左傳·僖十五年》晉於是乎作爰田。《註》分公田之稅,應入公者,爰之於所賞之衆。《晉語》作轅田。《前漢·食貨志》歲耕種者爲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爲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爲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農民戸人已受田,其家衆男爲餘夫,以口受田如比。《註》師古曰:爰,更互也,比例也。

名田。《前漢·董仲舒傳》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通典》名田,占田也。各爲立限,不使富者過制,則貧弱之。家可足也。

代田。《通典》漢武征和三年,以趙過爲搜粟都尉。過能爲代田,一畮三甽,歲代其處,每耨必附根,根深能水旱。一歲之收常過縵田,一斛以上,用力少而得穀多。

屯田。《正字通》漢晉率兵屯,領以帥,唐率民屯,領以官。宋率營田,以民。漢趙充國於金城,留步士萬人屯田,擊先零,條上屯田十二事,宣帝從之。明初兼行官屯,民屯,兵屯,商屯,腹屯,邊屯諸法。永樂時著令,每一都司另撥旗軍十一,名耕種,號樣田。據所收子粒多寡,以辨別歲之豐凶,軍之勤惰。雖養軍百萬,不費民閒一粒。兵法所謂屯田一石,可當轉輸二十石也。

營田。《通典》宇文融括隱田曰:浮戸十共作一坊,官立廬舍,謂之營田戸。言爲官營田,非屯田戸也。

職田,職分田也。《文獻通考》隋開皇中,始給職田,又給公廨田。唐貞觀,以職田給逃還貧戸,每畞給粟二斗,謂之地子。十八年復給職田。永泰元年,百官請納職田,充軍糧。宋眞宗興復職田。慶曆均公田,復限職田。紹興復職田。金元志官皆有職田。

方田,卽均田。《通典》宋熙寧五年重修方田法,元豐罷之。郭諮攝肥鄕令,以千步方田法。四出量括,遂得其數,收逋賦八十萬。

區田。《氾勝之書》湯有七年之旱,伊尹作爲區田法,敎民糞種,負水澆稼。賈思勰曰:區田,以糞氣爲美,不必皆良田。

不耕旁地,庶盡地力。

籍田,天子親耕之田也。《禮·月令》孟春,天子帥三公九卿,躬耕帝籍。

弄田。《前漢·昭帝紀》上耕於鉤盾弄田。《師古註》謂宴游之田,天子所戲弄。

一井爲田。《魯語》季康子欲以田賦。《註》田,一井也。《管子·乗馬篇》五制爲一田,二田爲一夫。

《書·無逸》文王服,卽康功田功。《註》康者,安民之功。田者,養民之功。言文王不侈服飾,專安養斯民也。

獵也,與畋佃通。俗作。《易·恆卦》田无禽。《疏》田者,田獵也。《詩·鄭風》叔于田。《傳》田,取禽也。

姓。《五音集韻》出北平,敬仲自田二字聲相近,遂爲田氏。

《黃庭經》尺宅寸田可治生。《註》尺宅,面也。寸田,兩眉閒爲上丹田,心爲絳宮田,臍下三寸爲下丹田。

官名。《詩·豳風》田畯至喜。《傳》田畯,田大夫也。《左傳·昭二十九年》稷,田正也。《疏》稷爲田官之長。《周禮·夏官》田僕上士十有二人。

星名。蒼龍之宿。《石氏星傳》龍左角曰天田。

神名。《詩·小雅》以御田祖。《傳》田祖,先嗇也。《周禮·地官·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註》田主,田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

鼓名。《詩·周頌》應田縣鼓。《傳》田,大鼓也。《釋文》田如字,鄭作,音胤。

車名。《周禮·夏官》田僕掌馭田路。《註》田路,木路也。

地名。《爾雅·釋地》鄭有圃田。《左傳·隱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疏》許田,魯國朝宿之邑。

《僖二年》虢公敗戎于桑田。《註》桑田,虢地,在弘農陝縣東北。

《成六年》晉遷于新田。《註》今平陽絳邑縣是也。《後漢·郡國志》京兆藍田出美玉。

州名。《韻會》廣南化外,唐開蠻洞置。

草名。《爾雅·釋草》皇守田。《註》似燕麥,子如彫胡米,可食,生廢田中,一名守氣。

《何晏·景福殿賦》騈田胥附。《註》騈田胥附,羅列相著也。

《禮·奔喪》殷殷田田,如壞牆然。《疏》言將欲倒也。

蓮葉貌。《江南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集韻》地因切,樹穀曰田。

《正韻》蕩練切,音電。《詩·齊風》無田甫田。《朱註》田,謂耕治之也。《釋文》無田,音佃。

《字彙補》池鄰切,音同。

轉音亭。《韓愈·越裳操》孰荒于門,孰治于田,四海旣均,越裳是臣。

《法苑珠林頌》賢人慕高節,志願菩提音。御鶴翔伊水,策馬出王田。

《易林》邪徑賊田,惡政傷民。夫婦呪詛,太山覆顚。顚,音丁。

【大】

大【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

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

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

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

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

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疏》大,長也。

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序官。

措大,士也。《書·言故事》窮措大,眼孔小,與錢十萬貫,塞破屋子矣。

唐大,弓名,見《周禮·夏官》。

四大,地、水、火、風也,見《梵書·圓覺經》。

姓大。廷氏之後,見《風俗通》。

《集韻》《韻會》《正韻》音泰。

《廣韻》《集韻》《韻會》唐佐切,音䭾。《杜甫·天狗賦》不愛力以許人兮,能絕目以爲大。

《集韻》《韻會》《正韻》吐臥切,音拕。猛也,甚也。《禮·童子不衣裘裳註》鄭康成爲大溫也。徐邈大音唾。

叶徒計切,音第。《詩·大雅》戎雖小子,而式弘大,叶厲泄愒敗。《正字通》楊愼曰:大無音一駕切者,韻書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駕切之音。《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

【豆】

豆【酉集中】【豆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竇。《說文》古食肉器也。《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書·武成》執豆籩。《詩·小雅》爲豆孔庶。《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註》豆,祭器,狀如鐙。《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揚子·方言》爲豆籠。《註》盛桮器籠也。《集韻》或作梪、䇺。

《韻略》穀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博雅》天豆,雲實也。

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相思子一名紅豆。

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官名。《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地名。《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正韻》當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韻補》叶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叶田故切,讀作渡。《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音學五書》豆叶孺。

山名。《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

相关诗句
莫如求身 俯仰求人 日用日新 筋力在己 天有冬春 地道无穷 拙未必贫 奸未必富 必养其亲 直道本业 国之良民 美哉农者 可以为师 前贤所为 劝赏勤者 多载酒肴 亲行农野 王丹在乡 以活两儿 饭藏两颊 甥侄孤遗 郤公贫馁 写忍以对 官家亲问 同居相爱 张氏九世 与客同饭 自将野菜 鸡供母馔 古有茅容 所谓受福 孙曾济济 亲邻往复 岁时礼节 光庇宗族 渐入士类 教子习读 粗然不阙 门户清肃 不寻閒事 莫尝酒肉 官租未送 休厌米谷 年丰感谢 勿营私曲 兄弟同心 省俭常足 劝尔居家 孝谨无辱 劝尔保身 不可为常 暂然得理 莫弄官方 稍识文字 终身之苦 一时之逸 讥笑父祖 游手浮堕 惟在心齐 彼此换工 以人牵犁 其或无牛 牛须肥健 器欲巧便 全在粪壤 凡苗之长 效验如何 比之漫撒 所收亦多 用力既到 亩号百斛 区收三升 匀如棋局 七寸一区 种禾一丛 方深六寸 与亩不同 又有区种 耐旱与风 苗根日深 爬土亩中 渐锄陇草 于中种植 长亩三条 广尺深尺 古来开亩 岁岁丰年 若能灌溉 处处良田 若能开垦 风雨狼藉 收若不速 谷不精泽 粪若不施 众草之宅 耘既不勤 难行根脉 耕既不深 于官亦亏 于私无益 枉堕四肢 身力不出 失地之脂 生意不发 失天之时 雨泽空过 扰扰定验 纷纷刬请 土多冒占 我念此州 枣栗成林 鸡豚兼蓄 当有常心 既有常产 展转相寻 四时之务 向春则忙 脩治农器 治碓雕桑 腊月粪地 宜者则重 不宜者轻 预试五种 冬至埋谷 十月多霜 缉绩布缕 九月涂仓 禾欲上场 上戊社前 大麦小麦 烧治荒田 七月芟草 三伏炎暑 女工织作 秧苗入土 月建在午 以待暴雨 开渠决窦 四月收贮 蚕沙麦种 图葺墙宇 时当警窃 油麻穄黍 三月区处 榆荚为候 高田大豆 乘雨接湿 禾当播种 农事转急 务限既入 于是始耕 菖叶初生 以足衣食 用天分地 日入乃息 日出当作 盖尊稼穑 农次于士 各分一职 国有四民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