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凊饰台榭

出自:宋代·王十朋《和韩县斋有怀四十韵》

拼音:[wēn][qìng][shì][tái,tāi][xiè]

平仄:平仄仄平仄

读书窥古今,掩卷成叱咤。
唐虞昔垂衣,禹稷起躬稼。
人材各超绝,王业迭兴谢。
典谟光日月,雅颂蔼兰麝。
孟轲论易地,颜回堪并驾。
穷达虽殊途,圣贤实同价。
避就乡邻斗,泣笑疏戚谢。
甘心惟饮瓢,没齿不谈霸。
斯人嗟已亡,末俗遂多诈。
禄从枉道求,气为权门下。
争为邑犬吠,翻取猎师骂。
幽人思隐盘,高士欲耕灞。
予生苦多难,安迹殊未暇。
冬行皲两足,夜坐痹双髂。
黄卷徒自劳,青云未能跨。
借势乏王公,成名无仆射。
大学厌齑盐,亲闱疏脍炙。
眷眷日怀归,区区每求假。
飞同鹢过宋,闲若马归华。
陋巷怀哲人,短檠烧午夜。
对床有兄弟,通家足姻娅。
谈笑开芳尊,尘劳释征靶。
篇章日盈囊,卷帙时抽架。
咏歌同舞雩,叹息殊观蜡。
有田聊代禄,无谪不祈赦。
未为雄草玄,谩学愈苴罅。
啸傲穷朝曛,弦歌达冬夏。
头角姑自藏,齿牙谁肯借。
眠从弟子嘲,醉不金吾怕。
心知得失妄,眼见炎凉乍。
造物岂吾苦,交情勿渠讶。
马来未为福,火尽安足藉。
孝弟傥自脩,长幼必能化。
力耕西畴禾,剩种东皋柘。
旨甘奉盘餐,温凊饰台榭
斗粟鉴汉谣,一爨共崔舍。
仰效慈乌哺,俯笑寒鸱嚇。
但令尊不空,莫厌客频迓。
风篁观掩冉,山禽听娇姹。
困穷乃吾幸,此祸不须嫁。

查看原文

注释

【温凊】1.冬温夏凊的省称。冬天温被使暖,夏天扇席使凉。侍奉父母之礼。 2.犹寒暖。借指生活起居。 3.犹言温存体贴。
【台榭】台和榭。亦泛指楼台等建筑物。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温】

温【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烏魂切《集韻》《韻會》《正韻》烏昆切,音蕰。水名。《說文》水出犍爲涪南入黔水。

水名。《山海經》温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

洛水之別名。《易·乾鑿度》王者有盛德之應,則洛水先温,故號温洛。

水名。《水經》温水,出牂柯夜郎縣。

泉名。《潘岳·西征賦》湯井温谷。《註》卽温泉也。

地名。《左傳·隱三年》取温之麥。《註》温,今河內温縣。《廣輿記》今屬懷慶府。

郡名。温州府,今屬浙江。

色和曰温。《論語》色思温。

性純粹曰温。《詩·秦風》温其如玉。

《爾雅·釋訓》温温,柔也。《疏》寬緩和柔也。《詩·大雅》温温恭人。

煖也。《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襲狐貉之温者,不憂至寒之淒愴。

燖也。《中庸》温故而知新。《註》温如燖温之温,謂故學之熟矣,復時習之謂之温。

風名。《禮·月令》季夏温風始至。

姓。《廣韻》唐叔虞之後,受封于河內温,因以命氏。

《集韻》《韻會》《正韻》紆問切,音醖。温藉也。同蘊。《詩·小雅》飮酒温克。《箋》苞裹曰藴,謂藴藉自持,含容之義。經中作温者,蓋古字通用。

讀作盜。《史記·周本紀》周繆王得驥温驪。《索隱》温音盜,徐廣曰温,一作盜。盜竊也。淺靑色。

《韻補》叶紆權切,音淵。《蘇軾詩》四時盛衰各有態,搖落悽愴驚寒温。南山孤松積雪底,抱凍不死誰能賢。

【凊】

凊【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正韻》七正切,淸去聲。《說文》寒也。《玉篇》冷也。《禮·曲禮》凡爲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註》溫以禦其寒,凊以致其凉。

【饰】

飾【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識。《玉篇》修飾也。《逸雅》飾,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後明,猶加文于質上也。

《禮·樂記》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故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註》以聲而被之器也。

《詩·鄭風》羔裘豹飾。《註》飾,緣袖也。禮,君用純物,臣下之,故裘以豹皮爲飾也。

《周禮·地官·封人》飾其牛牲。《註》刷治潔淸之也。一曰豫飾也。

《禮·曲禮》飾羔鴈者以繢。《疏》飾,覆也。畫布爲雲氣,覆之以相見也。

《禮·月令》天子乃厲飾。《註》厲飾謂戎服,尚威武也。

《史記·公孫弘傳》習吏事,緣飾以儒術。《後漢·章帝紀》詔曰: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朕甚厭之。

《周禮·夏官·掌固》設其飾器。《註》兵甲之屬。

《正字通》滿飾,國名。《說文》㕞也。从人从巾,食聲。讀若式,一曰橡飾。

【台】

台【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

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姓。北史有台氏。

天台,山名,在會稽。

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攺台州。

《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臺,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集韻》堂來切,音臺。台背,大老也,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集韻》台谷,地名。

《集韻》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今文尚書》作不台。

【榭】

榭【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臺有屋也。《書·泰誓》宮室臺榭,陂池侈服。《孔傳》土高曰臺,有木曰榭。

《禮·禮運》合土以爲臺榭。《註》榭,器之所藏也。

《前漢·五行志》榭者,所以藏樂器。

《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公羊傳》註有室曰寢,無室曰榭。

講武之屋曰榭。

與序通。《儀禮》序則鉤楹内。註序讀如榭。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