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轧缫车杂橹声

出自:宋代·李光《赴金陵舟过霅川偶作 其二》

拼音:[ǒu,ōu,òu][yà][sāo][chē,jū][zá][lǔ][shēng]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渔舟荡漾逐鸥轻,呕轧缫车杂橹声
却入江淮兵革地,梦魂何似此间清。

查看原文

注释

【呕轧】象声词。摇橹声。
【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
【橹声】摇橹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呕】

嘔【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烏侯切,音歐。《廣韻》唲嘔,小兒語也。《荀子·富國篇》唲嘔之。

《博雅》嘔嘔,喜也。

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曰虖池、嘔夷。《釋文》嘔,烏侯反。

與謳通。《前漢·朱買臣傳》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

《集韻》《韻會》《正韻》匈于切,音訏。《集韻》悅言也。《正韻》慈愛之聲。《史記·韓信傳》言語嘔嘔。《漢書》作姁姁。《集韻》同呴。

《集韻》虧于切,音區。嘔夷,水名。《周禮·嘔夷釋文》一音驅。

《集韻》《類篇》春朱切,音樞。怒聲。

《廣韻》烏后切《集韻》《韻會》《正韻》於口切,。

《集韻》《韻會》威遇切,音嫗。《集韻》和悅貌。《前漢·王褒傳》嘔喩受之。應劭讀。

【轧】

軋【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1画

《廣韻》於黠切《韻會》《正韻》乙黠切,音扎。《說文》車輾也。《六書故》車載重,蹍軋有聲也。

名。《前漢·匈奴傳》罪小者軋,大者死。《註》謂輾轉轢其骨節,若今之厭踝也。

勢相傾也。《莊子·人閒世》名也者,相軋也。《唐書·李宗閔傳》樹黨相磨軋。

軋芴,緻密也。《前漢·司馬相如傳》縝紛軋芴。《史記》作軋沕。

軋忽,長遠之貌。《前漢·禮樂志》淸風軋忽。

軮軋,無涯際也。《揚雄·甘泉賦》軮軋無垠。

《集韻》膺眼切,音。義同。

叶乙役切,音鬱。《張衡·南都賦》流湍投濈,砏汃輣軋。長輸遠逝,漻淚淢汨。《註》輣軋,波相激之聲。

【缫】

繅【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騷。《說文》繹繭出絲也。《禮·祭儀》夫人繅三盆手。

《廣韻》《集韻》子皓切,音早。義同。

《五經文字》繅,禮經或以爲薻藉之薻。《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執鎭圭,繅藉五采五就。《註》繅有五采文,所以薦玉。

《司几筵》加繅席畫純。《註》繅,讀爲藻。《儀禮·聘禮》圭與繅,皆九寸。《註》雜采曰繅。古文或作藻。今文作璪。《集韻》繅,或作繰。《廣韻》俗又作縿,非。《說文》繅作繅。詳繅字註。繅字原从臼作。

【车】

車【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居。《廣韻》車,輅也。《古史考》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加牛,禹時奚仲爲車正,加馬。《書·舜典》車服以庸。《易·大有》大車以載。《論語疏》大車,牛車,平地載任之車也。小車,駟馬車、田車、兵車、乘車也。

山車,自然之車也。《禮·禮運》山出器車。《疏》謂其政太平,山車垂鉤,不揉治而自員曲也。

巾車,官名。《周禮·春官》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註》巾,猶衣也。巾車,車官之長,車皆有衣以爲飾,故名。

公車,署名。《後漢·光武紀》詔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註》公車令一人,掌殿司馬門。天下上書及徵召,皆總領之。公車所在,因以名焉。

揭車,香草名。《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註》留夷、揭車,皆香草也。

覆車,網名。《爾雅·釋器》罦,覆車也。《註》今之翻車,有兩轅,中施罥以捕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遮切,音硨。《說文》輿輪總名。

牙車,牙所載也。《左傳·僖五年》輔車相依。《註》輔,頰輔。車,牙車。《疏》車,牙下骨之名也。或又謂之頷車。輔爲外表,車爲內骨,故云相依。

姓。漢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其子孫因以爲氏。

子車,複姓。《詩·秦風》子車仲行。

叶倉何切,音磋。《程曉·伏日詩》平生三伏日,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

hōng,衆車聲。

【杂】

雜【戌集中】【隹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徂合切《集韻》《韻會》昨合切,黃者,天地之雜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

《禮·玉藻·雜帶註》雜,猶飾也,卽上之韠也。

《玉篇》同也。《廣韻》集也。《易·繫辭》雜物撰德。《疏》言雜聚天下之物。

《揚子·方言》碎也。《易·繫辭》其稱名也,雜而不越。《疏》辭理雜碎,各有倫序,而不相乖越。

《玉篇》厠也。

最也。

《廣韻》帀也。

穿也。

鳥名。《爾雅·釋鳥》爰居,雜縣。《疏》爰居,海鳥也,一名雜縣。

《集韻》七盍切《韻會》《正韻》七合切,音囃。《公羊傳·成十五年》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釋文》雜,七合反,又如字。

【橹】

櫓【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正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音魯。《說文》大盾也。《禮·儒行》禮義以爲干櫓。

《玉篇》櫓,城上守禦望樓。《釋名》櫓,露也,露上無覆屋也。《後漢·公孫瓚傳》樓櫓千里。一作㯭。

《韻會》戰陳高巢車亦爲櫓。《太公·六韜篇》陷堅陣,敗强敵,武翼大櫓,提翼小櫓。

進船具。《釋名》船尾曰柂,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通鑑》呂蒙取荆州,使白衣搖櫓。

櫓子,果名。《桂海虞衡志》大如椀,數十房欑聚成毬,食之微甘。

【声】

声【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字彙》同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姓。

《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