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钟人谁识

出自:宋代·刘弇《送哲公禅老二首 其一》

拼音:[jīng][zhōng][rén][shuí][shí,zhì]

平仄:平平平平平

有鹤青田来,骨傲九秋老。
羽毛鸡鹜间,不复故时好。
吴霜割清梦,一夕落幽岛。
哲乎开士秀,佛路著鞭早。
世累糊空云,一以凉飙扫。
往闻琅琊觉,禅海卷狂潦。
纷纷方袍子,未易艖䑰到。
师如健啖儿,把握攫梨枣。
尔来三十年,方寸不赀宝。
鲸钟人谁识,聊徇众击考。
又作云山行,方将同木槁。
勿学断缘人,时寄新诗藁。

查看原文

注释

【鲸钟】见"鲸钟"。
【钟人】周代掌钟鼓奏乐之人。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鲸】

鯨【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渠京切,音擎。《說文》本作䲔,海大魚也。《玉篇》魚之王。《古今注》鯨魚者,海魚也。大者長千里,小者數十丈。其雌曰鯢,大者亦長千里,眼如明月珠。互詳鯢字註。《後漢·班固傳》於是發鯨魚,鏗華鐘。《註》海岸中有大魚名鯨。

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魚,鯨魚擊蒲牢,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其聲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鐘者名爲鯨魚。

《西京雜記》漢武刻石爲鯨,置昆明池,每雷雨,魚常鳴吼,鱗鬣皆動。《杜甫詩》石鯨鱗甲動秋風。

《集韻》渠良切,音彊。義同。

【钟】

鐘【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職容切《集韻》《韻會》諸容切,音鍾。《說文》樂鐘也。《廣韻》世本曰:垂作鐘。《釋名》鐘,空也。內空受氣多,故聲大也。《詩·周南》鐘鼓樂之。

《韻會》律名,黃鐘十一月,夾鐘二月,林鐘六月,應鐘十月。◎按《周》《禮》皆作鍾,古字通用。互詳前鍾字註。

地名。《春秋·桓十一年》公會宋公于夫鐘。《註》夫鐘,郕地。

山名。《廣輿記》鐘山屬金陵。《集韻》或作銿。

【人】

人【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姓。明人傑。

左人,聞人,俱複姓。

《韻補》叶如延切,音然。《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谁】

誰【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

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

《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

《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

《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本以誰何稱,因用名官,有大誰長。卒者,長所領士卒也。

姓。《萬姓統譜》誰龍,明正德閒九江府照磨。

《讀書通》通作孰,引《莊子·列禦》莫覺莫悟,何相孰也。

通作疇。引《書·舜典》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卽孰若,與誰同。

《韻會》亦作譙。《史記·衞綰傳》不譙呵綰。《註》責讓也。譙,音誰,呵,音何。《漢書》作孰何。李奇曰:孰誰也。何,呵也。師古曰:不誰何者,猶言不借問耳。《集韻》或作唯。

【识】

識【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

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姓。見《姓纂》。

《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義同。

《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集韻》《類篇》昌志切,音熾。義同。

《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集韻》或書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