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同怒诟咄

出自:宋代·吕南公《覆船山》

拼音:[huò][tóng,tòng][nù][gòu][duō]

平仄:仄平仄仄平

峨峨覆船山,特起秀蟠勃。
当前百十里,已见青突兀。
行瞻渐详谛,依约认毫忽。
西峰自排列,俨若魁健卒。
群阜复东回,钦如搢圭笏。
横冈挺戈剑,坚重不可杌。
峻岭扰騧骊,豪雄欲相揬。
或宽侔放荡,或迫类■■。
或象喜纡馀,或同怒诟咄
林高盛巾帼,畬破露鬝秃。
有险状饥癯,有坌似壮腯。
伟哉形态众,尽叙难以猝。
忆随游览后,深入禅宅窟。
樵径坦复崎,遥村现还没。
是时五月晦,寒气尚切骨。
汲泉煮茶云,石鼎沸鬻雪。
夜垂纸帐卧,疑近鬼窸窣。
晓引杖屦行,岩峦遍缘踤。
幽坡兽跳■,佳树鸟咽嗢。
飞瀑下层崖,铿清断污淈。
分流浃田壤,千里利耕搰。
爱此爽洒都,拟咏屡蹇讷。
何由结庐舍,静取蔬茹捽。
梦想空洞灵,孤云动飙?。

查看原文

字义

【或】

或【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疑或字,後人加土爲域,加心爲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同】

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叶徒黃切,音唐。《。

【怒】

怒【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曰苛,言相苛責也。

怒者,成之。

馬之肥壯,其氣憤盈曰怒。《後漢·第五倫傳》鮮車怒馬。

奮也。《莊子·逍遙遊》怒而飛。言大鵬奮起如怒也。

《外物篇》草木怒生。言乗陽氣奮出而不可遏也。

威怒也。《禮·曲禮》急繕其怒。《註》堅勁軍之威怒也。

虎怒則威。《後漢·賈彪傳》彪字偉節,兄弟三人,而彪最優。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怒,東方氣也。《史記·天官書》旬始狀如雄雞,其怒靑黑。《註》怒色靑也。

《玉篇》《廣韻》《正韻》奴古切《集韻》《韻會》暖五切,音弩。義同。

叶乃都切,音奴。《楚辭·九章》憍吾以其美好兮,覽余以其修姱。與余言而不信兮,蓋爲余而造怒。《顏師古·糾謬正俗曰》怒有二音,詩小雅君子如怒,大雅逢天僤怒,讀爲上聲。邶風逢彼之怒,小雅畏此譴怒,讀爲去聲。今山東河北人但知怒有去聲,不知有上聲,失其眞矣,蓋字有動靜音,人多不講,皆此類也,从心从弩省,怒若强弩之發,人怒則面目張起,凡怒當以心節之,故从心奴爲怒。

【诟】

詬【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呼吼去聲。《說文》謑詬,恥也。《博雅》罵也。《玉篇》恥辱也。《廣韻》怒也。《增韻》詈也。《左傳·哀八年》曹人詬之,不行。《杜註》詈辱也。《禮·儒行》常以儒相詬病。《註》詬病,猶恥辱也。《後漢·鄧禹傳》康聞詬之。《註》罵也。《唐書·劉文靖傳》君雅詬曰:反人欲殺我耳。《音義》怒也。

《增韻》巧言也。

《金壷字考》奊詬,無志節也。《前漢·賈誼傳》奊詬亡節。《師古註》奊詬謂無志分也。

姓,見《姓苑》。

《廣韻》苦。

《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厚去聲。

《集韻》《韻會》《正韻》切,苟去聲。

《集韻》《韻會》很口切《正韻》胡口切,音厚。

《廣韻》古厚切《集韻》舉厚切,同。《說文》或作訽。《集韻》亦作㖃。

【咄】

咄【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當沒切,敦入聲。《說文》相謂也。《前漢·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廣韻》呵也。《戰國策》呴籍叱咄。《前漢·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註》師古曰:咄,叱咄之聲。

泉名。《寰宇記》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叫大涌,小叫小涌,咄之則涌彌甚。

《韻會》咄咄,驚怪聲也。《後漢·嚴光傳》帝卽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耶。《晉書·殷浩傳》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增韻》咄嗟,咨語也。《晉書·石崇傳》嘗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正字通》或曰汾晉之閒,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諾。司空圖作休沐記用之。

《前漢·西域傳》郁立師國,王治內咄谷。《註》咄,丁忽反。

《集韻》《韻會》《正韻》都括切,音掇。《玉篇》叱也。

《前漢·東方朔傳註》鄭展曰:咄,音豽裘之豽。◎按師古以鄧說爲非,然鄧有此音,今存之。

叶都聿切。《蘇轍·香山賦》母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