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王谁与伸

出自:宋代·吕南公《读东方朔传》

拼音:[shòu][wáng,wàng][shuí][yǔ,yù,yú][shēn]

平仄:仄平平平平

武皇肆荒惑,公卿噤忠龈。
先生有直舌,谈笑开吾君。
董偃不敢怨,寿王谁与伸
堂堂补衮心,不厌犯怒频。
岂不顾仕养,崇卑位泥云。
耻同高论儒,瑟缩忧烹焚。
贤人事昏主,献替视所因。
不尔朝野间,谁非爱其身。
彼哉下世士,所见异吾闻。
丑谬无不为,乃思谤遗尘。
国风歌善戏,孔圣许狂人。
何嫌班孟坚,区区记馀芬。

查看原文

字义

【寿】

壽【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承咒切,音綬。《說文》久也。凡年齒皆曰壽。《書·君奭》天壽平格。《詩·大雅》作召公考,天子萬壽。《左傳·僖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註》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董子繁露》壽者,酬也。壽有短長,由養有得失。《前漢·王吉傳》心有堯舜之志,則體有松喬之壽。

以金帛贈人曰壽。《史記·刺客傳》嚴仲子奉。黃金百鎰,爲聶政母壽。

星名。《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註》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

地名。平壽,衞下邑。《左傳·昭二十年》衞侯在平壽,壽州古淮南,春秋吳楚蔡之地,戰國倂于楚,考烈王遷此,曰郢都。靈壽,古中山邑。《史記·魏世家》樂羊拔中山,文侯封之靈壽。

漢壽,亭名,在蜀嚴道。曹操以關羽爲漢壽亭侯。

山名。《史記·五帝紀》舜作什器于壽山。

壽山在福州侯官縣,產文石,可爲印章,五色具備,惟艾綠色者少。《宋·黃幹詩》石爲文多招斧鑿。

水名。壽水,在太原壽陽縣,其源有二,一出要羅村,一出頡訖村,合流入于洞渦河。

木名。靈壽木,可爲杖。《山海經》靈壽實華。《呂氏春秋》壽木之華。

姓。吳王壽夢之後。

常壽,複姓。

《廣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讎上聲。《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按酒壽俱有韻,朱子作叶音,非。《正字通》受授皆有上去二音,諸韻書分載有宥二韻,壽字亦然,非壽讀若受,專屬上聲,讀若授,專屬去聲也。

【王】

王【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集韻》《韻會》雨方切,音徨。《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易·坤卦》或從王事。

《隨卦》王用享于西山。《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小雅》宜君宜王。《註》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

諸侯世見曰王。《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

凡尊稱亦曰王。《爾雅·釋親》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

法王,象王,皆佛號。《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岑參詩》况値廬山遠,抽簪禮法王。《註》法王,佛尊號也。

姓。

《諡法》仁義所往曰王。

王屋,山名。《書·禹貢》至于王屋。《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弓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

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

王鴡,鳥名。《爾雅·釋鳥》鴡鳩,王鴡。《註》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

王鮪,魚名。《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註》王鮪,鮪之大者。

蛇名。《爾雅·釋魚》蟒,王蛇。《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蟲名。《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詩·大雅》王此大邦。《箋》王,君也。《釋文》王,于况反。《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師古註》上王字,于放反。

《廣韻》盛也。《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註》謂心神長王。《釋文》王,于况反。

音往。《詩·大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傳》王,往也。《朱註》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註詳部首。

【谁】

誰【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

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

《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

《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

《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本以誰何稱,因用名官,有大誰長。卒者,長所領士卒也。

姓。《萬姓統譜》誰龍,明正德閒九江府照磨。

《讀書通》通作孰,引《莊子·列禦》莫覺莫悟,何相孰也。

通作疇。引《書·舜典》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卽孰若,與誰同。

《韻會》亦作譙。《史記·衞綰傳》不譙呵綰。《註》責讓也。譙,音誰,呵,音何。《漢書》作孰何。李奇曰:孰誰也。何,呵也。師古曰:不誰何者,猶言不借問耳。《集韻》或作唯。

【与】

与【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伸】

伸【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身。舒也,理也。《易·繫辭》引而伸之。

屈者使直也。《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爲壽而已矣。

欠伸。《禮·曲禮》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暮,侍坐者請出矣。《疏》志疲則欠,體疲則伸也。

《集韻》通作信。詳信字註。

姓。《毛氏曰》古惟申字,後加人以別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