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高孰抗

出自:宋代·韦骧《又和倒韵》

拼音:[hán][shī][gāo][shú][kàng]

平仄:平平平平仄

匿疵真有德,值物不偏恩。
细或穿幽隙,悠然被广原。
皑皑均旦暮,浩浩壹乾坤。
凛冽添寒气,苍茫返混元。
鹄鸥潜失影,狐貉暗忘魂。
竹重风旌袅,池凝晓鉴昏。
飞毫玉兔脱,蟠径素龙蜿。
陵弱侵庭柳,埋青抑砌萱。
屑琼谁措手,鍊粉若为盆。
当迥墙头积,回飙瓦口喷。
群飞停啅噪,万丑掩瘢痕。
穷巷情方惮,豪堂势自温。
萧条孤驿路,冷落古祠阍。
乱辙分明印,双鸱彷佛蹲。
何时飘絮定,著处白云屯。
酒榼倾浮蚁,吟笺染戏鸳。
妙才窥赋象,佳兴袭游园。
冰鉴清相照,瑶枝俯可扪。
剡舟那遽载,郢唱且重翻。
啖齧深怜武,栖迟酷爱袁。
韩诗高孰抗,谢赋久仍存。
肃肃东方骑,优优北海樽。
危楼登郡堞,远目瞰江村。
摛藻踰梁苑,申严过棘门。
雄辞端獬豸,险句崒昆崙。
缀韵金声恊,挥毫墨电奔。
丰年见先兆,沴气已横吞。
氛霭销中夜,球琳冒短垣。
清光交素魄,馀润浃枯根。
嘉瑞由嘉政,舆歌莫厌繁。

查看原文

注释

【韩诗】《诗》今文学派之一。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西汉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韩诗"创立者韩婴﹐文帝时为博士官﹐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西晋时﹐"韩诗"虽存﹐无传者;南宋以后《内传》亡失﹐仅存《外传》。今本《韩诗外传》已非原书﹐有一部分已经后人修改。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韩】

韓【戌集中】【韋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胡安切《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說文》井垣也。从韋,取其帀也。幹聲。

國名。《詩·大雅·韓奕箋》韓,姬姓之國也,後爲晉所滅,故大夫韓氏以爲邑名。《左傳·桓三年》韓萬御戎。《韻會》曲沃桓公之子萬,食邑于韓,後分晉爲國。

三韓,國名,辰韓,弁韓,馬韓也。見《後漢·東夷傳》。

《廣韻》姓也。《韻會》秦滅韓,以國爲氏。

叶胡千切,音焉。《孫楚·白起贊》神機電斷,氣齊卒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說文》本作。《集韻》亦作榦幹。

【诗】

詩【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始平聲。《說文》志也。《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䳒人。

《字彙補》讀作誅。《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註》詩商,當爲誅賞。《樂論篇》作審誅賞。

【高】

高【亥集上】【高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

《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

《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如字。

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叶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韻會》俗作髙。

【孰】

孰【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殊六切《集韻》《韻會》《正韻》神六切,,隸作孰。生之反也。《禮·禮運》腥其俎,孰其殽。《特牲饋食禮》註,祭祀自孰始。

歲稔也。《禮·樂記》德盛而敎尊,五穀時孰。《前漢·食貨志》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一,使民食足。互見火部熟字註。

《爾雅·釋訓》孰,誰也。《楚辭·天問》圓則九重,孰營度之。《莊子·天運篇》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史記·藺相如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正韻》何也。《論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正字通》審也。《漢武策賢良制》其孰之復之。○按《說文》生孰字本但作孰,後人加火,以別生熟之熟,而孰但爲誰孰字矣。

【抗】

抗【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亢《唐韻》苦浪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浪切,音伉。《說文》扞也。《儀禮·旣夕》抗木橫三縮二。《註》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

《廣韻》舉也。《禮·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註》舉以世子之法,使與成王居而學之。

《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墜。《疏》歌聲上響,感動人意,如似抗舉也。

以手舉物也。《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振也,蔽也。

《增韻》抵也,敵也。《前漢·貨殖傳》子貢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揚子·方言》縣也。山之東西曰抗,燕趙之郊縣物於臺之上謂之佻。

《集韻》居郞切,音岡。與掆同。亦舉也。《詩·小雅》大侯旣抗。《箋》舉鵠而棲之於侯也。《毛傳》苦浪反。《朱傳》居郞反。

《唐韻》胡郞切《集韻》寒剛切,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說文》抗或从木。《徐鉉曰》今俗作胡郞切。別見木部。亢字作亠下凡。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