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蟠蠖屈体既具

出自:宋代·徐积《李阳冰篆》

拼音:[shé,yí][pán][huò][qū][tǐ,tī][jì][jù]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书之有古篆,文之有六经。
秦汉而下浸以徙,隶学基路生重扃。
其閒述者亦世出,牛蹄之水才一泓。
先生之志在复古,胸中直气何森森。
独乘骐骥追大朴,执缚浮锐攘欃枪。
手中一笔千万变,天风号令驱雷霆。
蛇蟠蠖屈体既具,鹗立虎视势乃成。
刚柔伸屈有常势,天地之道阳与阴。
杰然出者其势耸,岳仞五千磨太清。
盘然屈者非一屈,黄河九折来沧溟。
庞然一画势自若,老将坚卧中军营。
至于一点亦有象,地丘人目天之星。
先生大体贵淳古,轻轻重重齐权衡。
周家太师负黼扆,高冠大旆朝王庭。
唐虞二帝正揖让,皋夔稷契环两楹。
圣人作乐有大本,剔抉淫卫完古音。
大匠作室以规矩,悉去臲?除斜撑。
专车骨节世不朽,今乃一纵而一横。
巨灵以手遏大难,印入山骨磨不平。
雄恢严毅不可犯,手中常握十万兵。
信乎创字自有说,宜必象形而象声。
天地之大有万象,万象不能遁其情。
呜呼篆法乃如此,大哉刚健纯粹精。
走兽之类为麒麟,飞鸟之类为鹪鹏。
蹊径之类为大路,垣墙之类为坚城。
以德论之为圣人,以法论之为朝廷。
傍睨众字乃可笑,太山之重鸿毛轻。
亡国之主好逸豫,儿女子辈多骄淫。
圣人之后惟孟子,古篆之后唯阳冰。
金浑玉璞天下宝,嗟乎世俗多聋盲。
欲行古道世辄笑,欲言古学世辄惊。
志之所之在一赋,斗筲之器徒易盈。
雕虫篆刻满天下,不矜实行矜虚名。
六经尘土塞高阁,圣人之道成坎坑。
况乎古篆固可弃,胡为独好于先生。

查看原文

注释

【蛇蟠】1.蛇盘曲。 2.像蛇盘曲貌。 3.军阵名。
【蠖屈】1.形容像尺蠖一样的屈曲之形。 2.比喻人不遇时﹐屈居下位或退隐。
【屈体】1.谓降低身分。 2.犹屈膝。指屈服﹑投降。 3.弯曲身躯。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蛇】

蛇【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食遮切,音茶。《集韻》《韻會》時遮切,音闍。毒蟲也。《左傳·莊十四年》內蛇與外蛇鬭。《疏》蛇,北方水物。《酉陽雜俎》蛇,有水、草、木、土四種。《爾雅翼》蛇,草居,常飢,每得食稍飽,輒復蛻殻,冬輒含土入蟄,及春出蟄則吐之。《埤雅》牛以鼻聽,蛇以眼聽。

《莊子·達生篇》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註》委蛇,泥鰌。

星名。《左傳·襄二十八年》蛇乗龍。《註》蛇,武之宿,虛、危之星。《晉書·天文志》騰蛇二十二星,在營室北,天蛇也。

地名。《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隨西有斷蛇丘。《註》卽銜珠之蛇。

姓。《通志·氏族略》姚萇,蛇后,南安人。

有建武將軍蛇元,望出鴈門。

《廣韻》弋支切,音移。《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莊子·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

《韻補》龍蛇之蛇,亦讀爲移。《詩·小雅》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羆字、下之字韻。

徒河切,音駝。《張衡·西京賦》感河馮,懷湘娥,驚蛧蜽,憚蛟蛇。

委蛇之蛇,亦叶音駝。《古音攷》《陸機·答賈謐詩》:我求明德,濟同以和。魯公戾止,兗服委蛇。

《集韻》陳知切,音馳。地名。《春秋傳》盟于毆蛇,《公羊傳》作毆虵,與曲池同。

《字彙補》以遮切,音耶。《集韻》關中謂毒蟲曰蛇。《韻會》本作它,湯河切。《說文》它,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从它。託何切。臣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佩觿》蛇字從也,誤。

【蟠】

蟠【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音煩。《爾雅·釋蟲》蟠,䑕婦。《註》甕器底蟲。

《韻會》蒲官切,音盤。伏也,曲也,屈也。《揚子·太經》龍蟠于泥。

委也。《禮·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蟠于地。

蟠木。《大戴禮》乗龍而至四海,東至于蟠木。通作盤。《袁公·諸葛亮贊》初九龍盤。

《集韻》蒲波切,音婆。《陸雲·贈鄭曼季詩》所謂伊人,在澗之阿。虎質山嘯,龍輝淵蟠。

【蠖】

蠖【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4画

《唐韻》《正韻》烏郭切《韻會》屋郭切,謂之尺蠖。《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埤雅》今人布指求尺,一縮一伸,如蠖之步,謂之尺蠖,豈放是乎。尺蠖似蠶,食葉,老亦吐絲作室。

桑上蟲也。《韓愈詩》桑蠖見虛指。

《集韻》王縛切,音籰。蠖略,行步進止之貌。《前漢·司馬相如傳》駕應龍象輿之蠖略委麗兮。

蠖濩,退藏貌。《揚雄·甘泉賦》蜵蜎蠖濩之中。

溫蠖,猶昬憒。《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屈】

屈【寅集上】【尸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詘。《說文》無㞑也。从㞑出聲。

曲也,請也。

《增韻》鬱也,軋也。《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孟子》威武不能屈。

作絀。《荀子·非相篇》緩急羸絀。《註》猶屈伸也。

通作詘。《史記·晏嬰傳》詘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集韻》《韻會》《正韻》通。

與倔通。倔彊,梗戾貌。《史記·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師古曰》不柔服也。

《集韻》《韻會》《正韻》。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在今河東縣。《左傳·僖二年》屈產之乗。

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屈侯,複姓。

大屈,弓名。《左傳·昭七年》楚靈王享公於新臺,好以大屈,旣而悔,公反之。

《廣韻》九月切《集韻》《類篇》丘月切,墓銘》不學而剛,有摧必折。毅毅程公,其剛不屈。

與絀通。《禮·玉藻》君命屈狄。《註》狄,翟也。后夫人之服,刻雉爲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繒不畫,故曰屈狄。《周禮》作闕翟。

叶居詣切,音計。《曹植·王陵贊》從漢有功,少文任氣。高后封呂,直而不屈。

【体】

体【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蒲本切《集韻》部本切,盆上聲。劣也。

麤貌。與笨同。《通雅》輀車之夫曰体夫。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葬,同昌公主賜酒餠餤四十橐駝,以飤体夫。《註》体,蒲本反。体夫,轝柩之夫。俗書四體之體,省作體,誤。(體)〔古文〕涕上聲。《說文》總十二屬也。《釋名》體,第也。骨肉毛血表裏大小相次第也。《廣韻》四支也。《禮·中庸》動乎四體。

《易·文言》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疏》體包仁道。

《書·畢命》辭尚體要。《註》辭以理實爲要。

《詩·衞風》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傳》體,兆卦之體。

《詩·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箋》體,成形也。

《周禮·天官》體國經野。《註》體,猶分也。

《周禮·天官·內饔》辨體名肉物。《註》體名,脊脅臂臑之屬。

《禮·文王世子》外朝以官體異姓也。《註》體,猶連結也。

《禮·學記》就賢體遠。《註》體,猶親也。

《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註》猶生也。

《禮·中庸》體羣臣也。《註》猶接納也。

《左傳·昭二十年》聲亦如味,一氣二體。《疏》樂之動身體者,唯有舞耳。舞者有文武二體。《廣韻》俗作軆。《集韻》作躰。《增韻》俗作体,非。

【既】

旣【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說文》小食也。从皀㒫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按今《論語》作氣。

《玉篇》已也。《易·小畜》旣雨旣處。《詩·召南》亦旣見止,亦旣覯止。

《博雅》盡也。《易·旣濟疏》旣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旣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旣。

《博雅》旣,失也。

與漑同。《史記·五帝紀》帝嚳旣執中而徧天下。《註》徐廣曰:古旣字作水旁。

《集韻》几利切,音冀。義同。

許旣切,音欷。餼或作旣。饋客芻米也。《禮·中庸》旣廩稱事。《註》旣讀爲餼。餼廩,稍食也。《正字通》俗旣字。旣字中匕作丨二。

【具】

具【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其遇切《集韻》《韻會》衢遇切《正韻》忌遇切,音懼。《說文》共置也。《廣韻》備也,辦也,器具也。《儀禮·饋食禮》東北面告濯具。《前漢·劉澤傳》田生子請張卿臨,親修具。《註》師古曰:具,供具也。《荀子·王制篇》具具而王,具具而霸。《註》言具其所具也。

與俱通。《詩·小雅》則具是違。《詩詁》俱也。

姓。《左傳》有具丙。

《詩·小雅》爾牲則具。《註》居律反,音橘。

《韻補》叶忌救切,求去聲。《漢·馬融·廣成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虞人植旍,獵者效具。車弊田罷,從入禁囿。

相关诗句
胡为独好于先生 况乎古篆固可弃 圣人之道成坎坑 六经尘土塞高阁 不矜实行矜虚名 雕虫篆刻满天下 斗筲之器徒易盈 志之所之在一赋 欲言古学世辄惊 欲行古道世辄笑 嗟乎世俗多聋盲 金浑玉璞天下宝 古篆之后唯阳冰 圣人之后惟孟子 儿女子辈多骄淫 亡国之主好逸豫 太山之重鸿毛轻 傍睨众字乃可笑 以法论之为朝廷 以德论之为圣人 垣墙之类为坚城 蹊径之类为大路 飞鸟之类为鹪鹏 走兽之类为麒麟 大哉刚健纯粹精 呜呼篆法乃如此 万象不能遁其情 天地之大有万象 宜必象形而象声 信乎创字自有说 手中常握十万兵 雄恢严毅不可犯 印入山骨磨不平 巨灵以手遏大难 今乃一纵而一横 专车骨节世不朽 悉去臲?除斜撑 大匠作室以规矩 剔抉淫卫完古音 圣人作乐有大本 皋夔稷契环两楹 唐虞二帝正揖让 高冠大旆朝王庭 周家太师负黼扆 轻轻重重齐权衡 先生大体贵淳古 地丘人目天之星 至于一点亦有象 老将坚卧中军营 庞然一画势自若 黄河九折来沧溟 盘然屈者非一屈 岳仞五千磨太清 杰然出者其势耸 天地之道阳与阴 刚柔伸屈有常势 鹗立虎视势乃成 蛇蟠蠖屈体既具 天风号令驱雷霆 手中一笔千万变 执缚浮锐攘欃枪 独乘骐骥追大朴 胸中直气何森森 先生之志在复古 牛蹄之水才一泓 其閒述者亦世出 隶学基路生重扃 秦汉而下浸以徙 文之有六经 书之有古篆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