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去乘箕

出自:宋代·刘敞《杜祁公挽词二首 其一》

拼音:[dé,děi,de][dào][qù][chéng,shèng][jī]

平仄:平仄仄平平

天下苍生望,朝端百辟师。
辞荣如弃躧,得道去乘箕
无复临雍问,空馀罢市悲。
会书廊庙语,世世奉萧规。

查看原文

注释

【得道】1.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 2.泛指知晓事理。 3.符合道义。 4.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 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沈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 6.寻到道路。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得】

得【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道】

道【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

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去】

去【子集下】【厶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

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

《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

《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乘】

乘【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音繩。《廣韻》駕也,登也。《易•乾卦》時乘六龍以御天。

因也。《孟子》不如乘勢。《老子•道德經》乗乗兮若無所歸。

治也。《詩•豳風》亟其乘屋。

勝也。《周語》乘人不義陵也。

計也。《周禮•夏官•槀人》乘其事,試其弓弩,以下上其食而誅賞。

姓。漢煮棗侯乗昌。

《廣韻》《韻會》實證切《集韻》石證切,音剩。車也。《詩•小雅》元戎十乘,以先啓行。

物雙曰乘。《左傳•僖三十三年》弦高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揚子•方言》雙鴈曰乘。

物四數皆曰乘。《禮•少儀》乘壺酒。《孟子》發乗矢。

乗丘,地名。《爾雅•釋地註》乗丘,形似車乘也。

草名。《爾雅•釋草》望乘車。《註》可爲索,長丈餘。

《韻會》乘者,載也。取載事爲名。《孟子》晋之乗。◎按《韻瑞》引晋乘入平聲,誤。今宗譜曰家乘,義與史乘通。

《傳燈錄》禪有淺深階級,一小乘,一大乘。頓悟自心無漏智,此心卽佛,曰最上乘。《宋沙門契嵩•原敎篇》五乘皆統之於三藏。一人乗,二天乗,三聲聞乗,四緣覺乘,五菩薩乘。後三乘導其徒出世也。前二乗以欲不可輒去,就其情而制之也。皆去聲。

《集韻》諸應切,音證。姓也。《說文》本作椉。

【箕】

箕【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姬。宿名。《詩·小雅》成是南箕。《傳》南箕,箕星也。正義曰:箕,四星,二爲踵,二爲舌,踵在上,舌在下,踵狹而舌廣。《韻會》箕者,萬物根基,東方之宿,考星者多驗於南方,故曰南箕。《爾雅·釋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閒,漢津也。《疏》天漢在箕斗二星之閒,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爲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此次爲析木之津。《史記·天官書》箕爲敖客,曰口舌。《註》敖,調弄也。箕以簸揚調弄爲象。

受物有去來。去來,客之象。箕爲天口,主出氣,是箕有舌,象讒言。《石氏星經》箕四宿,主後宮別府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爲相天子后也。《書·洪範註》好風者箕星,好雨者畢星。《春秋緯》月麗于畢,雨滂沱。月麗于箕,風揚沙。《天官書》箕,燕之分野。

《篇海》箕,簸箕,揚米去糠之具。

《廣韻》箕,箕帚。《禮·曲禮》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世本》古者少康作箕帚。

國名。《書·洪範》王訪于箕子。《註》箕,國名。子爵也。

地名。《山海經》釐山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註》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孟子》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疏》箕山,嵩高之北是也。《前漢·地理志》琅琊有箕縣。《水經注》濰水出箕屋山。

姓,晉有大夫箕鄭。

斯螽別名。《周禮·考工記疏》幽州人謂斯螽爲舂箕。

木名。《鄭語》檿弧箕服。《韋註》箕,木名。服,矢房也。

《張衡·思賦》屬箕伯以函風兮。《註》箕伯,風師。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