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叶凝华承玉戺

出自:宋代·夏竦《句 其六》

拼音:[mì][yè,xié][níng][huá,huà,huā][chéng][yù][shì]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密叶凝华承玉戺,附枝交影荫银塘。

查看原文

注释

【凝华】物质由气态不经液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如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条件下,水蒸气在草木表面上直接凝成霜或形成雾凇(树挂)。物质在凝华过程中放出热量。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密】

密【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美畢切《集韻》《韻會》莫筆切《正韻》覓筆切,音蜜。《爾雅·釋山》山如堂者密。《郭璞註》山形如堂室者曰密。尸子,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一曰靜也。

《玉篇》止也,默也,深也。《易·繫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詩·周頌》夙夜基命宥密。《註》謂所以承藉天命者,宏深而靜密也。

《增韻》稠也,疎之對也。《易·小畜》密雲不雨。《詩·大雅》止旅廼密。《註》言其居止之衆,日以益密也。

《史記·功臣年表》罔亦少密焉。

祕也。《易·繫辭》幾事不密,則害成。

《禮·樂記》隂而不密。《註》密言閉也。

《禮·少儀》不窺密。《註》曲隱處也,嫌伺人隂私也。

近也。《書·畢命》密邇王室,式化厥訓。

國名。密須氏,姞姓之國。《詩·大雅》密人不恭。

州名。古姑幕城,秦琅邪,隋爲密州。因水以名。

姓。《正字通》漢尚書密忠,宋有密祐。

複姓。《何氏姓苑》密茅氏,琅邪人。

有密革氏,密須氏。

叶明祕切,音媚。《江淹·齊高帝誄》宋主陵遐,紫殿遏密。話言之詔,貽在英粹。《集韻》或省作,俗作宻。

【叶】

叶【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玉篇》古文協字。《後漢·律曆志》叶時月正日。餘詳十部六畫。

《集韻》同旪。《前漢·五行志》次四曰旪用五紀。《註》師古曰,旪讀曰叶。

《正韻》同汁。《張衡·西京賦》五位相汁,以旅于東井。《註》汁、叶同。(葉)《唐韻》與涉切《集韻》《正韻》弋涉切,音枼。《說文》草木之葉。《陸游詩註》吳人直謂桑曰葉。

世也。《詩·商頌》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博雅》聚也。

書冊。《歐陽修曰》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後有葉子,似今策子。

姓。《通志·氏族略》葉氏,舊音攝,後世與木葉同音。

與䔾通。《儀禮·士冠禮》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註》古文葉爲䔾。

式涉切,音攝。《左傳·及葉註》葉,今南陽葉縣。

《韻補》叶,逆約切,音虐。《易林》桑芳將落,隕其黃葉。

叶於急切。《易林》同本異葉,樂人上德。東鄰慕義,來興吾國。

《集韻》徒協切,音牒。與䈎同,書篇名。《韻會》或作,非。

【凝】

凝【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4画

《唐韻》《集韻》《正韻》魚陵切《韻會》疑陵切,觺平聲。《說文》水堅也。本作冰。从水从仌。《徐曰》俗作凝。今文从俗。《易·坤卦》履霜堅冰,隂始凝也。

《增韻》成也,定也。《書·臯陶謨》庶績其凝。《易·鼎卦》君子以正位凝命。《註》嚴整貌。

《謝玄暉鼓吹曲》凝笳翼高蓋。《李註》徐聲引調謂之凝。

《唐韻》牛觺去聲。止水也。

叶鄂力切。觺入聲。《楚辭·大招》天白顥顥,寒凝凝只。䰟乎無往,盈北極只。《註》凝凝,冰凍貌。

《韻會》或作疑。《詩·大雅》靡所止疑。《註》音屹。疑,讀如儀禮疑立之疑,定也。

【华】

華【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䔢《唐韻》戸花切《集韻》胡瓜切,音划。《書·舜典》重華協于帝。《傳》華謂文德。

《禮·檀弓》華而睆。《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

《廣韻》草盛也。

粉也。《曹植·洛神賦》鉛華弗御。

髮白也。《後漢·陳蕃傳》蹇諤之操,華首彌固。

華林,園名。《魏志》芳林園卽今華林園。

地名。《戰國策》說趙王于華屋之下。《史記·秦本紀註》華陽,地名。《吳志·孫皓傳》皓舉大衆出華里。

《水經注》河水東南徑華池。

華表。《古今註》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

星名。《晉書·天文志》大帝九星曰華蓋。

《韻會》胡化切,音話。《書·禹貢》至于太華。《爾雅·釋山》華山,爲西嶽。

姓。《潛夫論》華氏子,姓也。《通志·氏族略》宋戴公子者,食采于華,因氏焉。

《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註》華皮可以爲索。

《集韻》呼瓜切,音譁。《禮·曲禮》爲國君者華之。《註》華,中裂之,不四拆也。《爾雅·釋木》瓜曰華之。

與花同。《爾雅·釋草》華,荂也。《揚子·方言》齊楚之閒或謂之華,或謂之荂。《佩觿集》華有戸瓜,呼瓜二翻,俗別爲花。

《韻補》呼戈切。《邊讓·章華賦》體迅輕鴻,榮曜春華。進如浮雲,退如激波。

胡戈切。《徐鍇·說文繫傳》華,本音和,故今人謂華表爲和表。《棗據詩》矯足登雲閣,相伴步九華。徙倚憑高山,仰攀桂樹柯。

《詩·本音》灼灼其華。《註》音敷。《考》《詩》如常棣之華,顏如舜華,維常之華,叶車韻。隰有荷華,叶下都韻。黍稷方華,叶下途韻,凡七見,皆讀敷。

《唐韻古音》亦音敷。郭璞曰:江東謂華爲敷。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漢光武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必得隂麗華。

《韻會》苦蛙切《正韻》枯瓜切,。

【承】

承【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音丞。《說文》奉也。《書·說命》后克聖,臣不命其承。《詩·小雅》承筐是將。

受也。《禮·禮運》是謂承天之祜。《疏》受天之福也。

《增韻》下載上也。《易·坤彖》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尚書·大傳》庶人有石承。《註》屋柱下石也。

《廣韻》次也。《左傳·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子產爭承。《註》承貢賦之次也。

繼也。《詩·小雅》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疏》新故相承,無彫落也。

止也。《詩·魯頌》則莫我敢承。《疏》無有於我敢禦止之者。

通丞。《左傳·哀十八年》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承。《註》承,佐也。

州名。漢牂柯郡地,宋置承州。

姓。《後漢·承宮傳註》承姓,衞大夫成叔承之後。

《正韻》時征切,音成。義同。

《集韻》諸仍切,音蒸。水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承陽縣。《註》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

《集韻》《韻會》持陵切,音懲。《左傳·哀四年》蔡昭侯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註》承,蓋楚言。

《集韻》《類篇》流而承之。《註》出溺爲承。直作拯。

《韻會》《正韻》昨亙切,音贈。猶送也。《禮·文王世子》賵賻承含,皆有正焉。《註》承讀爲贈,聲之誤也。

《集韻》《韻會》諸應切,音證。縣名。《前漢·地理志》東海郡承縣。《註》應劭讀。

叶辰羊切,音常。《班固·高祖泗水亭。

作氶。

【玉】

玉【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獄。《說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韻》烈火燒之不熱者,眞玉也。《易·鼎卦》鼎玉鉉。《疏》正義曰: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

《說卦》乾爲玉爲金。《疏》爲玉爲金,取其剛之淸明也。《詩·大雅》金玉其相。《禮·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淸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管子·侈靡篇》玉者,隂之隂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溫不重,是以君子寶之。

水玉,水精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水玉磊砢。《註》水玉,水精也。

美貌也。《公羊傳·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疏》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史記·丞相世家》如冠玉耳。

珍食曰玉食。《書·洪範》惟辟玉食。《釋文》漢書云:玉食,珍食也。

時和曰玉燭。《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疏》言四時和氣,溫潤明照,故曰玉燭。

地名。《左傳·哀十二年》宋鄭之閒有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嵒,戈,鍚。《註》凡六邑。

河名。《正字通》後晉天福中,鴻臚卿張匡鄴使于闐,著行程記。言玉河在于闐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闐界,疏爲三河,一白玉河,二綠玉河,三黑玉河。五六月水漲,玉隨流而至,多寡視水小大。七八月水退可取,彼人謂之撈玉。

關名。《前漢·張騫傳》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註》玉門關在龍勒界。

星名。《後漢·郞顗傳》從西方天苑趨,左足入玉井。《註》參星下四小星爲玉井。

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文玉樹。《註》五釆玉樹。

草名。《爾雅·釋草》蒙,玉女。《註》女蘿別名。

《正字通》寒玉,竹別名。亦曰綠玉。

鳥名。《前漢·司馬相如傳》鴐鵞屬玉。《郭註》屬玉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

觀名。《前漢·宣帝紀》行幸萯陽宮屬玉觀。《註》晉灼曰:屬玉,水鳥,以名觀也。又蚌名。《爾雅·釋魚·蜃小者珧註》珧,玉珧,卽小蚌。

姓。《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玉帶。《註》公玉,姓。帶,名。《風俗通》齊濬王臣有公玉冉。

愛也,成也。《詩·大雅》王欲玉女,是作大諫。《註》玉,寶愛之意。《張載·西銘》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廣韻》息逐切。《集韻》息六切,音肅。《廣韻》朽玉。

琢玉工。《集韻》或作璛。

姓。《史記·封禪書公玉帶註》索隱曰:玉又音肅。《後漢·光武紀》留太守玉况爲大司徒。《註》玉,音肅,京兆人。

《廣韻》相玉切《集韻》須玉切,音粟。西戎國名。亦姓。

《五音集韻》許救切,音齅。篆玉工也。

《韻補》叶音域。《漢費鳳》體履柔和,溫其如玉,修孝友于閨門,執忠謇于王室。《易林》鈆刀攻玉,堅不可得。盡我筋力,胝繭爲疾。

叶音龠。《易林》桑華腐蠹,衣敝如絡。女工不成,絲帛爲玉。

叶音迂。《洞頌》韞產寶玉,叶含耀明珠。《說文》王象三王之連,丨其貫也。《註》徐曰:王中畫近上,王三畫均。李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王也。《類篇》隸始加點,以別帝王字。《六書精蘊》帝王之王,一貫三爲義。三者,天,地,人也。中畫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畫相均,象連貫形。俗書不知帝王字中畫近上之義,加點于旁以別之。

【戺】

戺【卯集中】【户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韻會》字註。

堂廉曰戺。《書·顧命》四人綦弁執戈,夾兩階戺。

砌也,閾也。《張衡·西京賦》金戺玉階。

《集韻》巸,古作戺。註詳巳部六畫。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