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坐袈裟垂地

出自:清代·尤侗《如梦令 其五 题王阮亭雨花园》

拼音:[yàn][zuò][jiā][shā][chuí][dì,de]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晏坐袈裟垂地,玉蕊从空飞坠。
摩诘转王维,天女自然游戏。
如是,如是,应证雨花三昧。

查看原文

注释

【晏坐】安坐;闲坐。唐白居易有《晏坐闲吟》诗。
【袈裟】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原译作"毠?",晋葛洪撰《字苑》改从衣作袈裟。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晏】

晏【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烏㵎切《集韻》《韻會》《正韻》於諫切,音曣。《說文》天淸也。《小爾雅》晏明陽也。《前漢·郊祀志》中山晏溫。《註》如淳曰:三輔謂日出淸濟爲晏。

《揚雄傳》於是天淸日晏。《註》師古曰:晏,無雲也。

《玉篇》晚也。《儀禮·士相見禮》問日之早晏。《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桑野,是謂晏食。《屈原·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

和也。《詩·衞風》言笑晏晏。《傳》和柔也。

鮮盛也。《詩·鄭風》羔裘晏兮。《傳》晏,鮮盛貌。

《禮·月令》百官靜,事毋,以定晏隂之所成。《註》晏,安也。

《爾雅·釋詁》晏晏,忒也。

姓。《史記·管晏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廣韻》烏旰切《集韻》於旰切,音按。義同。

【坐】

坐【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禮·曲禮》坐如尸。《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便坐,別坐之處。《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

《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

猶守也。《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

古者謂跪爲坐。《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註》坐,跪也。

《律》有罪坐。《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

罪人對理曰坐。《左傳·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

釋氏大坐曰跏趺。《蓮華經》結跏趺坐。

與座通。《前漢·梅福傳》當戸牖之法坐。《註》正座也。

姓。見《姓苑》。

《集韻》徂果切,音睉。義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韻諸書訓註皆同,惟《轉註古音》坐註引《史記》高帝紀,遂坐上坐。《正義》云:前坐字,在果反,後坐字,在臥反。《字彙》行坐之坐讀上聲,非。《正字通》謂坐字在上聲者,叶音也,亦非。本作。《說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

【袈】

袈【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古牙切《集韻》居牙切,。

【裟】

裟【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師加切,音沙。《玉篇》袈裟。見袈字註。

《韻補》桑何切,叶音莎。晉棗據難沙門云:全髮膚,去袈裟。釋胡服,被綾羅。《玉篇》一作㲚。

【垂】

垂【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詩·小雅》垂帶而厲。

布也。《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

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邊垂。《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

地名。《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宣八年》仲遂卒于垂。《註》齊地。

《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

《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音瑞。《書·舜典》垂共工。陸德明讀。

將及也。杜甫有垂老別詩。

【地】

地【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埊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

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