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咽为扶苏

出自:清代·屈大均《高奴客舍作》

拼音:[wū][yān,yàn,yè][wéi,wèi][fú][sū,sù]

平仄:平平平平平

今夜宿高奴,天寒尊酒无。
风惊闻堕雁,月出见吹箛。
紫塞难障汉,黄河不限胡。
千秋无定水,呜咽为扶苏

查看原文

注释

【呜咽】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呜咽(-yè) : 1.极力压抑地低声哭泣:呜咽流涕,不能自止。 2.形容流水声:流水呜咽。
【扶苏】1.亦作"扶胥"。 2.树名。 3.古代兵车上的藩盾。 4.扶助。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呜】

嗚【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汪胡切,音污。《玉篇》鳴呼,歎辭也。《書·五子之歌》鳴呼曷歸。《集韻》亦作歍。

與烏通。《史記·李斯傳》歌呼鳴鳴,快耳目者,眞秦之聲也。亦作烏烏。

《集韻》烏故切,音惡。歎傷也。《後漢·袁安傳》噫鳴流涕。《釋文》鳴,一故反。

【咽】

咽【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烏前切《集韻》因連切《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

《禮·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疏》古者方領,似今擁咽。

《集韻》縈懸切《韻會》幺懸切《正韻》縈圓切,。或作咽。○按《詩·商頌》今本作淵。

《集韻》於巾切,音駰。《詩·魯頌》鼓咽咽。《傳》咽咽,鼓節也。《集韻》或作鼝。味其聲,可以知其義。

《廣韻》於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音晏。《廣韻》本作嚥,吞也。《孟子》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廣韻》烏結切《集韻》《韻會》一結切,音噎。《廣韻》哽咽。《集韻》聲塞也。《漢·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

塞也。《新序雜事》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

《廣韻》同噎。詳噎字註。

【为】

爲【巳集中】【爪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潙。《說文》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爾雅·釋言》作,造,爲也。《書·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爲。《洪範》有猷有爲有守。

治也。《晉語》疾不可爲也。《註》爲,治也。

使也。《魯語》其爲後世昭前之令聞也。《註》爲,猶使也。

語詞。《前漢·武帝紀》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爲。

姓。《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南郡太守爲昆。《韻會》魯昭公子公爲之後。

《廣韻》《集韻》《韻會》于僞切,音䧦。《廣韻》助也。《增韻》所以也,緣也,被也,護也,與也。《書·咸有一德》臣爲上爲德,爲下爲民。《釋文》爲上爲下之爲,于僞反。徐云:四爲字皆于僞反。

《多士》惟我下民秉爲。《詩·大雅》福祿來爲。《箋》爲,猶助也。《釋文》于僞反,協句如字。

叶吾何切,音莪。《詩·王風》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我生之初,尙無爲。我生之後,逢此百罹,尙寐無吪。

【扶】

扶【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符。《說文》佐也。一曰相也。《揚子·方言》護也。《郭璞註》扶挾將護。《論語》顚而不扶。《前漢·高祖紀》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註》以義自助也。

緣也。《晉語》侏儒扶盧。

州名。扶州在隴右,唐屬山南道。

澤名。《前漢·地理志扶柳縣註》地有扶澤,澤中多柳。

姓。《前漢·藝文志》傳魯論語者,魯扶卿。

《集韻》與芙通。扶蕖,荷也。

與通。大風也。

《唐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音夫。《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鋪四指曰扶。通作膚。《公羊傳·僖三十一年》觸石而出,膚寸而合。《註》側手曰膚,按指曰寸。

幼小貌。《揚子·太經》赤子扶扶。

《集韻》蓬逋切,音蒲。與匍同。手行也。《左傳·昭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註》伏,蒲北反。《禮·檀弓》詩云:扶服救之。《陸氏音義》作匍匐,音同。

《前漢·天文志》晷長爲潦,短爲旱,奢爲扶。《註》鄭氏曰:扶當爲蟠,齊魯之閒聲如酺酺,扶聲近蟠,止不行也。晉灼曰:扶,附也,小臣附近君子之側也。

叶房尤切,音浮。《陸雲·答兄詩》昔我先公,爰造斯猷。今我六蔽,匪崇克扶。

【苏】

蘇【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素姑切《集韻》《正韻》孫租切,音酥。《說文》桂荏也。《本草》紫蘇。《註》蘇,从穌,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蘇乃荏類,而味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

《揚子·方言》蘇,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閒曰蘇。

木名。《詩·鄭風》山有扶蘇。《傳》扶蘇,扶胥,小木也。

流蘇。《西京雜記》昭陽殿壁帶往往爲黃金釭,皆銜五色流蘇。《司馬相如·上林賦》《註》蘇,析羽也。

息也。《書·仲虺之誥》后來其蘇。

死更生。《戰國策》勃然乃蘇。

取也。《屈原·離騷》蘇糞壤以充幃兮。《綱目集覽》取草曰蘇。

《韻會》蘇蘇,氣索貌。《易·震卦》震蘇蘇。《註》恐懼不安之貌。《王註》躁動貌。

臺名。《吳語》高高下下,以罷民于姑蘇。《註》姑蘇,臺也。

亭名。《後漢·郡國志》襄國有蘇人亭。

國名。《魏志·東夷傳》諸國各有別色,名之爲蘇塗。

姓。《書·立政》司,封蘇國。

《集韻》山於切,音疋。詩扶蘇之蘇,徐邈讀疋。

《字彙補》蘇故切,音傃。《荀子·議兵篇》蘇刃者死。《註》蘇讀作傃,謂相向格鬭者。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