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接阏氏

出自:清代·屈大均《凄凉犯》

拼音:[xiào][jiē][è][shì,zhī]

平仄:仄平仄平

马嘶不出。
边风起、声含一片悲篥。
白榆叶尽,黄榆又落,总成萧瑟。
长城已失。
但千里、龙沙没膝。
苦无人、绵羊空白,烧取作朝食。
来往阴山下,笑接阏氏,醉听兜勒。
蔡姬在否,剩胡笳、曲传多拍。
暂返云中,待祠天、还来作客。
恨边长,出塞入塞少羽翼。

查看原文

注释

【阏氏】1.汉代匈奴单于﹑诸王妻的统称。 2.借指其他少数民族君主之妻妾。 3.汉时县名。 4.山名。在甘肃省山丹县。阏氏(yānzhī) : 汉代时匈奴王之妻的称号。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笑】

笑【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咲音肖。《廣韻》欣也,喜也。《增韻》喜而解顏啓齒也。

嗤也,哂也。《易·萃卦》一握爲笑。《詩·邶風》顧我則笑。《毛傳》侮之也。《禮·曲禮》父母有疾,笑不至矧。《註》齒本曰矧,大笑則見。《左傳·哀二十年》吳王曰:溺人必笑。《論語》夫子莞爾而笑。《註》小笑貌。

獸名。《廣東新語》人熊,一名山笑。

《韻補》思邀切。《詩·大雅》勿以爲笑,叶上囂、下蕘。《淮南子·汜論訓》不殺黃口,不獲二毛,于古爲義,于今爲笑。《古逸詩·趙童謠》趙爲號,秦爲笑。以爲不信,視地上生毛。

入宥韻,音秀。《江總詩》玉臉含啼還自笑,若使琴心一曲奏。或作咲。《前漢·揚雄傳》樵夫咲之。亦省作关。《前漢·薛宣傳》一关相樂。

【接】

接【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子葉切《集韻》《韻會》《正韻》卽涉切,音楫。《說文》交也。《廣韻》合也,會也。《易·蒙卦》子克家,剛柔接也。《疏》陽居卦內,接待羣隂。

《晉卦》晝日三接。《禮·表記》君子之接如水。《疏》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持也,受也,承也。《禮·曲禮》接下承弣。《註》接客手下也。《史記·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

《增韻》接續也,連也。《禮·曲禮》堂上接武。《註》武,迹也。迹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前漢·西域傳》烏秅國民接手飮。《註》自高山下谿㵎中飮水,故接連其手。

近也。《儀禮·聘禮》賓立接西塾。

捷也。《禮·曾子問》接祭而已矣。《疏》接,捷速也。速而祭之。

反接,謂反縛兩手也。《前漢·平傳》樊噲受詔卽反接。

姓。《史記·孟子荀卿傳》接子,齊人,學黃老道德之術。《集韻》或作擑。

《集韻》《韻會》《正韻》疾葉切,音捷。《禮·內則》國君世子生,接以太牢。《註》接讀爲捷,勝也。謂食其母,使補虛强氣也。

《荀子·大略篇》先事慮事謂之接。《註》接讀爲捷,速也。

測洽切,音鍤。與扱同。《周禮·地官·廩人》大祭祀,則共其接盛。《註》接讀爲扱。扱以授春人舂之。《疏》頒扱與春人。

《集韻》色甲切,音霎。與翣同。《周禮·天官·縫人衣翣柳之材註》故書翣作接。

檄頰切,音協。與挾同。亦持也。

【阏】

閼【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烏割切《集韻》《韻會》《正韻》阿葛切,音遏。

《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太歲在卯曰單閼。《釋文》閼,烏割切。《淮南子·天文訓》寅在甲曰閼蓬。《註》言萬物鋒芒欲出,擁遏未通,故曰閼蓬也。

星名。《前漢·律歷志》大火,閼伯之星也。

城名。《史記·秦本紀》攻趙閼與。《註》儀州和順縣,卽古閼與城。《郡縣誌》閼與,在磁州武安縣。今屬彰德府。

《後漢·郡國志》上黨涅縣有閼與聚。

人名。《左傳·襄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

《隱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註》公孫閼,鄭大夫。《釋文》於葛反。《前漢·景帝紀》閼爲臨江王。《註》閼,一曷反。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歇切,音謁。義同。

《集韻》或作堨。詳堨字註。

《五音集韻》依倨切,音飫。閼與,容暇貌。《前漢·揚雄傳》窮宂閼與。《註》晉灼曰:閼與,容貌也。師古曰:閼與,容暇之貌也。

《廣韻》烏前切《集韻》因蓮切,音煙。閼氏,單于適妻也。《前漢·韓王信傳》乃使人厚遺閼氏。《註》閼,於連反。《史記·匈奴傳》後有所愛閼氏。《索隱註》閼氏,匈奴皇后號也。習鑿齒與燕王書曰:山下有紅藍,北方人採取其花染緋黃,捋取其上英鮮者作臙脂,婦人採捋用爲顏色,因名妻作閼氏。

《史記·歷書》年名焉逢。《註》甲歲雄也。漢書作閼逢。閼亦音焉。

《廣韻》於乾切《集韻》尤虔切,音焉。義同。

【氏】

氏【辰集下】【氏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婦人例稱氏。《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樂氏,津名,在鄭。《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以氏名其物。《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姓。《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猛氏,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

《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閼氏,單于后名。《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註》閼音燕,氏音支。

烏氏,縣名。《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前漢·地理志》作閼氏。

《史記·貨殖傳》烏氏倮。《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