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隔断微尘界

出自:清代·蒋士铨《贺新郎五十八首 其三十四》

拼音:[hé][shān][gé][duàn][wēi][chén][jiè]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念旧情无奈。
追数到、徐陈刘应,一时俱在。
慰喻绸缪文采丽,字字琅玕金薤,述往事、时乎难再。
倾海并山为酒肉,过屠门、想见当初快。
离索感、讵能耐。
河山隔断微尘界
谁得似云龙鹿豕,友群无碍。
别远会稀何处梦,风雨鸡鸣如晦。
三复矣、唏嘘而唧,青眼弟兄头半日,二十年、古谊推前辈。
读此者、共生爱。

查看原文

注释

【河山】指国家的疆土:锦绣~丨大好~。
【隔断】把一间屋子隔成几间的遮挡的东西,如板壁、隔扇等。
【微尘】1.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 2.极细小的尘埃。 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谦词。
【尘界】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为十八界之一科。六尘所构成的虚幻世界叫尘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河】

河【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音何。水名。《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九河。《書·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六,絜七,鉤盤八,鬲津九。

三河,謂河南,河北,河東也。《後漢·光武紀》三河未澄,四關重擾。

《小學紺珠》以黃河,析支河,湟中河爲三河。

兩河,謂東河,西河也。《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

州名。《廣輿記》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衞。

梗河。星名。《甘氏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銀河,天河也。

《趙崇絢雞肋》道家以目爲銀河。

酒器也。《乾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

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註》。

姓,明河淸,長沙人。字从月从㢲作。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隔】

隔【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頟切,音膈。《說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記·秦始皇紀》防隔內外。《前漢·常惠傳》欲隔絕漢。

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註》謂鬲絕於上。《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

《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鬲。

《韻會小補》叶訖得切,音祴。《柳宗元·懲咎賦》讒妬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按正字通引柳賦云,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叶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隔叶執,不當作訖得切。

與融通。《史記·秦始皇紀》昭隔內外,靡不淸淨,施於後嗣。《註》隔,一作融。

【断】

断【卯集下】【斤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玉篇》同斷。俗字。(斷)〔古文〕。截也。《書·盤庚》乃斷棄汝。《傳》斷,絕也。《詩·商頌》是斷是遷。《疏》於是斬斷之。

《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絕也。《羣經音義》旣絕曰斷。《釋名》斷,段也。分爲異段也。《易·繫辭》其利斷金。《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

《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音段。義同。

《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音鍛。決也。《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疏》決斷天下之疑。

《書·秦誓》斷斷猗無他技。《疏》斷斷,守善之貌。

《周禮·地官·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取而斷之。

《韻補》叶多卷切。《白居易·寄元九詩》一病經四年,親友書信斷。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叶徒眷切。《鮑照·擬古》居人掩閨臥,行子中夜飯。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

【微】

微【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非切,音薇。《爾雅·釋詁》幽微也。《易·繫辭》知微知彰。《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廣韻》微,妙也。《禮·禮運》德產之致也精微。

《說文》隱行也。《史記·秦始皇紀》微行咸陽。

《廣韻》細也。《孟子》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

《玉篇》不明也。《詩·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韻會》衰也。《詩·小雅》式微式微。《箋》微乎微者也。《史記·杞世家》杞小微。

《韻會》賤也。《尚書序》虞舜側微。

《爾雅·釋詁》匿微也。《註》微謂逃藏也。《左傳·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註》微,匿也。

《爾雅·釋詁》蔽,微也。《晉語》公子重耳過曹,曹共公聞其駢脅,諜其將浴,設微薄而觀之。《註》微,蔽也。

殺也。《禮·檀弓》禮有微情者。《疏》微,殺也,言賢者喪親,必致滅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數,以殺其內情。

伺察也。《前漢·郭解傳》使人微知賊處。《註》微,伺問之也。

《爾雅·釋訓》骭瘍爲微。《註》骭,脚脛。瘍,瘡也。《詩·小雅》旣微且尰。

《韻會》非也。《詩·邶風》微我無酒。

《韻會》無也。《禮·檀弓》齊餓者,不食嗟來之食。曾子曰:微與。《註》微,猶無也。

國名。《書·牧誓》微盧彭濮。《傳》微在巴蜀。

《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山氣靑縹色,故曰翠微也。

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晉書·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黃,則賢士舉也。

三微。《後漢·章帝紀》春秋於春每月書王者,重三正,愼三微也。《註》三微者,三正之始,萬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時陽氣始施於黃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陽氣,故周爲天正,色尚赤。十二月,萬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隂氣,故殷爲地正,色尚白。十三月,萬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業,故夏爲人正,色尚黑。

姓。《左傳·哀八年》微虎。《註》魯大夫。

微生,複姓。《論語》微生高。

【尘】

尘【寅集上】【小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字彙補》古文塵字。註詳土部十一畫。(塵)〔古文〕。埃也。《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詩·小雅》無將大車,祗自塵兮。《後漢·班固傳》風伯淸塵。《拾遺記》石虎起樓四十丈,異香爲屑,風起則揚之,名芳塵。《嶺南表異錄》犀角爲簪梳,塵不著髮,名辟塵犀。

淫視爲遊塵,見《穀梁序疏》。

明窻塵,丹砂,藥名。《李白·草創大還詩》髣髴明窻塵。

《梵書·圓覺經》根塵虛妄。《註》根塵,六根之塵,謂眼、耳、鼻、舌、心、意。

《列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見東海三變爲桑田,今將行復揚塵乎。

姓,見《統譜》。

叶直連切,音廛。《班彪·北征賦》忽進路以息節兮,飮予馬兮洹泉。朝露漸予冠蓋兮,衣晻藹而蒙塵。

【界】

界【午集上】【田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音戒。《說文》境也。《爾雅·釋詁》界,垂也。《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增韻》分畫也,限也。《後漢·馬融傳》奢儉之中,以禮爲界。《註》界,猶限也。

《增韻》離閒也。《揚雄·解嘲》范睢界涇陽。《註》界者,界其兄弟使疏也。

地名。《後漢·獻帝紀》袁紹及公孫瓚戰於界橋。《註》今貝州宗城縣東有古界城,近枯漳水,則界橋在此也。

與也。《後漢·桓譚傳》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註》界,與也。音必二反。

《韻補》叶居吏切,音記。《陶潛·感士不遇賦》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悲董相之淵致,屢乗危而幸濟。《集韻》本作畍。或作堺。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