溅裙水涨

出自:清代·陈维崧《笛家 屡拟过红友郊庄探梅连雨不止词以柬之》

拼音:[jiàn,jiān][qún][shuǐ][zhǎng,zhàng]

平仄:平平仄仄

五里莺声,半村花气,南郊迤逦,归樵遥指君家近。
屋头湿翠,窗眼疏香,溅裙水涨,落灯风紧。
准拟携琴,也思侧帽,与细笺离恨。
渡斜桥、背山郭,一片酒旗作阵。
隐隐。
讵知连日,烟迷楚岫,柳鬓全低,雪压吴天,兰心乍困。
赢得倚遍雕阑日晚,吹彻玉箫凉嫩。
况添西楼,夜窗疏雨,滴碎人方寸。
便有日、访溪梅,多管落英铺粉。

查看原文

注释

【溅裙】据《北齐书.窦泰传》载,泰母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湔裙,产子必易。"泰母从之,俄而生泰。后以"湔裙"﹑"溅裙"谓妇女有孕至水边洗裙,分娩必易。唐李商隐《拟意》诗:"濯锦桃花水,溅杜若洲。"宋高观国《玉楼》词:"十年春事十年心,怕说溅裙当日意。"一说,可度厄辟灾。参见"湔裙"﹑"湔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溅】

濺【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廣韻》則旋切《集韻》《韻會》將先切,音箋。濺濺,水疾流貌。《沈約詩》出浦水濺濺。

《廣韻》《集韻》子賤切,音箭。水激也。通作湔。《史記·藺相如傳》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

《集韻》則旰切,音贊。與灒同。汗灑也。

才線切,音賤。激也。《集韻》或作淺。

作。通作碊。

【裙】

裙【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羣。《說文》下裳也。《釋名》裙,羣也,連接裾幅也。《張華·白紵歌》羅裙飄颻昭儀光。

中裙,近身衣也。《史記·萬石君傳》取親中裙厠牏身自浣滌。

鼈甲邊曰裙。《五代史補》僧謙光有才辨,飮酒食肉。嘗云:但願鵞生四掌,鼈留兩裙足矣。《韻會》本作帬。《類篇》作裠。

【水】

水【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六飮之一。《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見《前漢·地理志》。

黑水,國名,卽韐。

露爲上池水。《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姓。

《韻補》叶式類切,音墜。《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叶呼委切,音毀。《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涨】

漲【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知亮切,音帳。水大貌。《焦氏·易林》水漲無船。

溢也。《杜甫詩》春日漲雲岑。

南海名。《謝承·後漢書》交趾七郡土獻,皆從漲海出入。

《集韻》展兩切,長上聲。義同。或从長作涱。

《廣韻》陟良切《集韻》《韻會》中良切,音張。義同。《郭璞·江賦》趨漲截洄。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