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转襄城辙渐迷

出自:明代·王世贞《过龙泉观冒雨行即景》

拼音:[wǎn,yuān][zhuǎn,zhuàn,zhuǎi][xiāng][chéng][zhé][jiàn,jiān][mí]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峭风含雨自成悽,宛转襄城辙渐迷
岩电忽垂疑帝笑,江雷初上似儿啼。
遥旌破壁看初没,杂树含烟晕却齐。
恍忽淮南朝帝过,西岩喔喔午时鸡。

查看原文

注释

【宛转】1.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截坦率:话说得宛转些,别让她受不了|宛转相劝。 2.声音动听:鸟鸣宛转。 3.曲折;辗转:路宛转石间。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宛】

宛【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惌《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委遠切,音琬。《說文》屈草自覆也。

宛然猶,依然。《詩·秦風》宛在水中央。《註》宛然,坐見貌。《魏風》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註》宛然,讓之貌。

丘名。《爾雅·釋丘》宛中,宛丘。《又》丘上有丘爲宛丘。《註》宛謂中央隆高。

平聲。《玉篇》《集韻》《類篇》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

縣名。《一統志》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爲韓宛邑,秦爲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姓。《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去聲,於願切,音苑。小也。《詩·小雅》宛彼鳴鳩。《註》宛,小貌。

入聲,紆勿切,音鬱。《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鬱通。

叶於云切,音熅。《前漢·班固敘傳》漢武勞神,圖遠甚勤。王師嘽嘽,致誅大宛。

【转】

轉【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陟兗切《正韻》止兗切,專上聲。《說文》轉運也。《前漢·韓安國傳》轉粟輓輸以爲之備。

《廣韻》動也,旋也。《詩·周南》輾轉反側。《註》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

《韻會》軫轉,無窮也。《揚子·太經》軫轉其道。

《廣韻》知戀切《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凡物自轉則上聲,以力轉物則去聲。

車上衣裝曰轉。《左傳·襄二十四年》踞轉而鼓琴。

【襄】

襄【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湘。《說文》漢令:解衣而耕謂之襄。

上也。《書·堯典》懷山襄陵。《註》包山上陵也。

《臯陶謨》思曰:贊贊襄哉。《疏》謂贊奏上古行事而言之也。

除也。《詩·鄘風》牆有茨,不可襄也。

成也。《左傳·定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駕也。《詩·鄭風》兩服上襄。《註》上駕,馬之最良者也。

《小雅》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箋》駕,謂更其肆也。從旦至暮七辰,辰一移,謂之七襄。

《史記·諡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

地名。《史記·高祖功臣侯表》襄平。《索隱曰》屬臨淮。《後漢·郡國志》上黨郡襄垣。

《廣韻》州名,本楚之西津,魏置襄陽郡,西魏攺襄州,因水立名。《韻會》宋升襄陽府。

姓。《後漢·襄楷傳註》《風俗通》曰:襄姓,楚大夫襄老之後。《說文》作。

【城】

城【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

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

《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啓行,煌煌火城。

層城。《淮南子·地形訓》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孫綽·天台賦》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城。

官名。《左傳·文十六年》公子蕩爲司城。《註》宋桓公,以武公諱,司空攺司城。

宮名。《前漢·班倢伃傳》倢伃居增城舍。

山名。析城,在河東濩縣西。《書·禹貢》底柱析城。

赤城山,在會稽東南。《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

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嬰死,送葬至東都門外,馬踣地悲鳴,掘之,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姓。城渾。

司城,複姓。

叶辰羊切,音常。《韓愈·贈張籍詩》我友東來說,我家免禍殃。乗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

【辙】

轍【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平傳》門外多長者車轍。別作徹。古字多通用,不必泥。

【渐】

漸【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側銜切,音。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集韻》子艷切,音。漸洳,溼貌也。

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迷】

迷【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音麛。《說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後得。《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詩·小雅》俾民不迷。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