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瞳亦回瞩

出自:明代·王世贞《拟古七十首 其六十六 李翰林白自明》

拼音:[zhòng,chóng][tóng][yì][huí][zhǔ]

平仄:平平仄平仄

海色摇地绿,昆崙插天青。
天地不相忌,千秋弄精灵。
偶然复生余,抟作世人形。
俗眼不能识,强呼为岁星。
昨歌咸阳市,如意击玉瓶。
醉骂文成侯,白眼春冥冥。
新丰酒初熟,胡姬手如玉。
十千换一斗,醉即垆头宿。
中夜黎眉騧,银珰响相逐。
上帝奏钧天,名姓登紫箓。
蛾眉七十二,停筝待新曲。
揽笔虹霞生,鸣毫风雨促。
天姬粲瑶齿,重瞳亦回瞩
衣我宫锦袍,葡萄发醽醁。
片言朝不投,夕买范生舟。
三神未欲返,五湖且须游。
鱼龙听咸池,遂为钓者求。
愀然发长啸,千金等云浮。
虞帝放丹均,波应及许由。
不然箕山客,今作浔阳囚。
黄鹄脱樊笼,低身瞰九州。
衔珠报恩德,然后访丹丘。

查看原文

注释

【重瞳】1.重瞳子。 2.泛指帝王的眼睛。 3.代称虞舜或项羽。(1)代称舜。唐李白《远别离》诗:"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清厉鹗《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2)代称项羽。清钱谦益《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泗水,行人犹说霸王厅。"清周龙藻《大墙上蒿行》:"亚父好竒策,终被重瞳误。"(3)比喻像舜一样的圣明天子。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杨大年﹞以诗贻馆中诸公曰:"闻戴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瞳。""明邵璨《香囊记.琼林》:"三策献重瞳,独占鳌头圣恩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重】

重【酉集下】【里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緟。《說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

《廣韻》更爲也。《博雅》重,再也。

難也。《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註》重,猶難也。《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註》如淳曰:重,難也。

貴也。《戰國策》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註》重,猶貴也。

尊也。《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註》重,猶尊也。

尚也。《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註》重,猶尚也。《疏》爲臣之法,不尚虛華之辭。

數也。《左傳·襄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註》重,猶數也。

甚也。《禮·檀弓》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戰國策》今富摰能而公重不相善也。《註》重猶甚也。

《淮南子·汜論訓》古者,人醇,工龎,商朴,女重。《註》女重,貞正無邪。

《戰國策》軍重踵高宛。《註》重,輺重也。《前漢·張耳餘傳》從閒路絕其輺重。

星名。《博雅》歲星謂之重星。

縣名。《前漢·地理志》重平縣,屬渤海郡。

山名。《山海經》有重隂之山。

木名。《博雅》重皮,厚朴也。

《集韻》《韻會》柱勇切《正韻》直隴切,無二義。古人三聲通用,必謂上去異訓,不可通押,此宋人拘泥之過也。

《廣韻》直容切《韻會》傳容切,音褈。《廣韻》複也,疊也。《易·乾卦》九三重剛而不中。《疏》上下俱陽,故重剛也。《書·舜典》重華協于帝。《禮·禮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楚辭·九辯》豈不鬰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穀名。《詩·豳風》黍稷重穋。《傳》後熟曰重。《釋文》重,直容切,先種後熟曰重。

作穜,音同。

多也。《左傳·成二年》重器備。《註》重,猶多也。《釋文》直恭切。

累也。《詩·小雅》無思不憂,祇自重兮。《箋》重,猶累也。《釋文》直龍切,又直用切。

《爾雅·釋天》太歲在辛曰重光。《釋文》直龍切。

地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臧文仲往宿於重館。《註》高平方與縣西北有重鄕城。《釋文》直龍切。

車名。《詩·衞風》猗重較兮。《傳》重較,卿士之車。《釋文》直恭切。

屋承霤也。《禮·檀弓》池視重霤。《疏》重霤,屋承霤也,以木爲之。《釋文》直容切。

地名。《左傳·襄十七年》衞孫蒯田于曹隧,飮馬于重丘。《註》重丘,曹邑。

人名。《書·呂》乃命重黎。《傳》重卽羲,黎卽和。《釋文》直龍切。

姓。《正字通》重黎之後,明有重省。

神所依也。《禮·檀弓》重主道也。《註》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重旣虞而埋之,乃復作主。《疏》言始死作重,猶若吉祭本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喪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

《正韻》徒紅切,音同。與穜同。穀名。

與童同。《禮·檀弓》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註》重當爲童未冠者之稱。《釋文》重,音同。

《正韻》之仲切,音衆。《前漢·匈奴傳》不如重酪之便美。《註》重,乳汁也。本作潼。

《韻補》叶直良切,音長。《道藏歌》神暢感寂庭,默思徹九重。靈歌理冥運,百和結朱章。

【瞳】

瞳【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玉篇》目珠子也。《釋名》瞳子。瞳,重也,膚幕相裹重也。《靈樞經》骨之精爲瞳子。《註》腎之精也。

通作童。《史記·項羽本紀》舜目蓋重瞳子,項羽亦重瞳子。《前漢書》作童。《神仙傳》李根兩目童子皆方。仙經云:八百歲人童子方也。

無心直視之貌。《莊子·知北遊》女瞳焉如新生之犢。

《集韻》丑降切,踔去聲。《莊子·知北游郭註》瞳,菟絳反。《李註》未有知貌。《正韻》又音充。

【亦】

亦【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睪。總也,又也。

傍及之詞。

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亦本作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回】

回【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

《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

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

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賦》馬倚輈而徘回。《註》言踟躊不進也。

低回,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回。

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

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

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

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

《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

《集韻》《韻會》戸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

《集韻》《韻會》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回也,音胡悔反。

畏避也。《前漢·王溫舒傳》卽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

《蓋寬饒傳》刺舉無所回避。《註》回讀若諱。俗作囬。

【瞩】

瞩【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2画

《正字通》俗矚字。(矚)《廣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