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节太和巅

出自:明代·王世贞《朱象玄太史册封楚藩云将取道南游太岳诗以送之》

拼音:[mǐ][jié,jiē][tài][hé,hè,huó,huò,hú][diān]

平仄:仄平仄平平

于皇展亲睦,宗子介樊襄。
玉圭黄金册,炜晔出尚方。
伊余同门友,洵美清而扬。
诏其辍史幄,尔往钦哉将。
天都辟阊阖,九奏何锵锵。
莲烛际宸晖,星裾搴御芳。
前呼薄崇椒,后饯塞津桥。
白茅仍拥节,班马重横镳。
雪里蓟门树,花前汉江桡。
汉江一千里,方城暮烟紫。
鸣钲荡鱼龙,解缆采兰芷。
荜路捧霓旌,从价蹑珠履。
帝命尊若天,王封固于砥。
此时雍堤柳,柔条尽抽绿。
上客金马姿,小儿铜鞮曲。
山问诸葛龙,门访庞公鹿。
羊碑摩绝翠,鲛渚泛明玉。
壮游重茫然,弭节太和巅
挥手弄日月,荡胸拂云烟。
中有两仙童,跪捧琅函编。
奇字不可识,閟之二千年。
今遇蓬莱客,始宣至人传。
归上紫皇寿,珥笔长周旋。

查看原文

注释

【弭节】1.驻节,停车。节,车行的节度。 2.少停,一会儿。 3.驾驭车子。
【太和】1.亦作"大和"。 2.天地间冲和之气。 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4.谓太平。 5.和睦。 6.乐名。魏鼓吹曲名。 7.乐名。雅乐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弭】

弭【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音敉。《說文》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爾雅·釋器》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註》今之角弓也。《疏》李巡曰:骨飾兩頭曰弓,不以骨飾兩頭曰弭。孫炎曰:緣謂繳束而漆之,弭謂不以繳束骨飾兩頭者也。《釋名》弓末謂之弭,以骨爲之,滑弭弭也。《詩·小雅》象弭,魚服。《傳》象弭,弓反末也。《疏》弭者,弓弰之名,以象骨爲之,是弓之末弭,弛之則反曲,故云象弭爲弓反末也。

《廣韻》息也。《玉篇》止也。《左傳·襄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玉篇》忘也。《詩·小雅》心之憂矣,不可弭忘。《箋》我念之憂,不能忘也。

《玉篇》安也。《史記·田完世家》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

《玉篇》滅也。《後漢·趙壹傳》下則抗論當世,消弭時災。

按也,低也。《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註》弭,按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弭節裴回。《註》司馬彪云:弭,猶低也。

地名。《左傳·莊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註》弭,鄭地。

《釋名》納弭也。弭弭,兩致之言也。

【节】

節【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卩《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結切,音接。《說文》竹節也。

操也。《左傳·成十五年》諸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爲君非吾節也。

止也,檢也,制也。《易·頤象》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疏》節,裁節。

《節卦》節亨。苦節不可貞。《疏》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

《說卦傳》節,止也。《書·康誥》節性惟日其邁。《禮·檀弓》品節斯。《註》制斷也。《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疏》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左傳·莊二十三年》公如齊觀社,曹劌諫曰: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史記·樂書》大禮與天地同節。《正義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符節,所以示信。《書·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註》諸有符節之臣,若爲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註》以王命往來,必有節以爲信。

《秋官》小行人掌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爲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爲之。《禮·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註》隨事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也。《左傳·文十二年》秦西乞術曰: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爲瑞節。《註》節,信也。《史記·秦始皇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正義曰》旄節者,編旄爲之,以象竹節。

時節。《左傳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

人君壽日皆名節,有萬壽節、天中節等名。

地名。《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之淵。《註》蓋節淵在平原鬲縣北。

貫節,藥草名。

樂器,卽拊也,所以節樂。

諡法,好廉自克曰節。

漢宣帝改元地節。《應劭曰》欲令地得其節。

姓。明正德中,守禦指揮僉事節鐸。

官名。《眞風土記》村中人家稍密,有鎭守之官,名曰買節。

《集韻》昨結切,音截。《詩·小雅》節彼南山。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叶子計切。《曹植·王霸贊》壯氣凌雲,挺身奮節。所征必拔,謀顯垂惠。

【太】

太【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

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

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

叶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

《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亦作太。

【和】

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

《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巅】

嵮【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集韻》丁年切。同窴。塞也,加也。或作填。亦作嵮。《荀子·大略篇》嵮,如也。《註》與塡同。字見補遺寅集。《正字通》俗嵮。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