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炉拨火宜煨芋

出自:元代·张翥《寄智及上人》

拼音:[hán][lú][bō][huǒ][yí][wēi][yù]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故人远在越江南,何日相寻过海帆。
少借禅房一十笏,全翻经藏五千函。
寒炉拨火宜煨芋,夜月裁诗定倚杉。
儗结愿香归未得,碧莲花老补陀岩。

查看原文

注释

【寒炉】寒天的火炉。
【拨火】拨旺炉火。引申为挑拨﹐煽动。
【煨芋】唐衡岳寺有僧,性懒而食残,自号懒残。李泌异之,夜半往见。时懒残拨火煨芋。见泌至,授半芋而曰:"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见《宋高僧传》卷十九﹑《邺侯外传》。后因以"煨芋"为典,多指方外之遇。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寒】

寒【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姓。漢博士寒朗。

叶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叶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炉】

炉【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篇海》俗爐字。詳爐字註。(爐)《玉篇》洛乎切,音盧。火爐也。《范致能詩》何如田舍火爐頭。

【拨】

撥【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王桓撥。《公羊傳·哀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於春秋。

除也。《前漢·司馬遷傳》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

發揚貌。《禮·曲禮》衣毋撥。

《增韻》捩開也。

轉之也。《戰國策》弓撥矢鉤。《註》撥,弓反也。

葬具。《禮·檀弓》廢輴而設撥,竊禮之不中者也。《註》撥可撥引輴車,所謂紼也。

鼓弦之物。《唐書·蘇頲傳》皇甫恂使蜀,檄取庫錢,市琵琶捍撥玲瓏鞭,頲不肯予。

叱撥,良馬名。

《集韻》《韻會》《正韻》蒲襏切,音跋。絕也。《詩·大雅》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箋撥,猶絕也。疏撥去餘根,故猶絕也。

《詩·朱傳》叶方吠切,音廢。

叶必列切,音龞。義同。

《唐韻》《集韻》。

撥剌,張弓貌。《張衡·思賦》彎威弧之撥剌。《註》剌,音力達反。

《史記·索隱》房越切,音伐。謂大楯也。《史記·孔子世家》會于夾谷,齊有司請奏四方之樂,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劒撥,鼓譟而至。《集韻》作瞂。

【火】

火【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星名。《書·堯典》日永星火。《傳》火,蒼龍之中星。

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論語》鑽燧改火。

盛陽曰炎火。《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傳》炎火,盛陽也。《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人身有火。《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山名。《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井名。《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寒火。《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火傳。《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疏》龜生火中者。

火䑕。《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姓。《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叶後五切。《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叶虎何切。《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集韻》或作灬。

【宜】

宜【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儀。《說文》所安也。《增韻》適理也。《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禮·王制》齊其政,不易其宜。

《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註》職方氏所謂靑州宜稻粱,雍州宜黍稷之類是也。

《詩·周南》宜其室家。《傳》宜者,和順之意。

《爾雅·釋詁》宜,事也。《詩·大雅》公尸來燕來宜。《毛傳》宜其事也。

《玉篇》當也,合當然也。《禮·樂記》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祭名。《書·泰誓》類于上帝,宜于冢土。《註》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禮·王制》宜乎社。《註》引爾雅,起大事,動大衆,必先有事乎社,令誅罰得宜。

州名。古百越地,庸置粵州,改宜州。

姓。《正字通》元宜桂可,博通經史。

通作儀。《前漢·地理志》伯益能儀百物。儀讀與宜同。

叶五何切,音俄。《詩·鄘風》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叶上佗下何。◎按《音學五書》宜古音魚何反。宜字《詩》凡九見,《易》一見,《儀禮》一見,《楚辭》一見,同。後人誤入五支韻,據此則又非但叶音矣。《集韻》宐,隸作宜。

【煨】

煨【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烏灰切《集韻》《韻會》烏回切《正韻》烏恢切,音隈。《說文》盆中火。《玉篇》盆中火爊也。《六書故》火中熱物。《廣韻》煻煨火。《集韻》煻火曰煨。《戰國策》犯白刃蹈煨炭。

人名。《後漢·獻帝紀》中郞將段煨。

《集韻》紆勿切,音鬱。畜火也。

【芋】

芋【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音羽。《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索隱註》芋,蹲鴟也。

《儀禮·士喪禮註》齊人或名全菹爲芋。

《廣韻》雲俱切,音于。草盛貌。

《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音吁。《揚子·方言》大也。《詩·小雅》君子攸芋。《註》香于反。

火吳反。或作吁。

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