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坟陇在

出自:元代·许衡《有感 其一》

拼音:[shān][yáng][fén][lǒng][zài]

平仄:平平平仄仄

娇儿未成人,病苦不肯退。
忧伤动中怀,惨惨心欲碎。
老妻情更恶,中夜泣相对。
何如早还归,山阳坟陇在
平生所愿心,展转不得遂。
十年误同游,回首只多愧。
病连肝肺深,因觉妻子累。
悠悠故乡情,滴滴眼中泪。

查看原文

注释

【山阳】1.山朝南的一面。 2.汉置县名,属河南郡。故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境。魏晋之际,嵇康﹑向秀等尝居此为竹林之游。后因以代指高雅人士聚会之地。 3.见"山阳笛"。
【坟陇】1.坟墓。 2.指祖坟。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阳】

阳【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與陽同。見《字彙補》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玉篇》雙也。

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玉篇》淸也。

《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留。

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玉篇》傷也。

《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

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五音集韻》俗作陽氜。

【坟】

墳【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賦》賭有黎之圮墳。《註》有黎,祝融也。

水涯曰墳,大防也,所以扞水。《詩傳》辛受無道,商人慕文王而歸之,賦汝墳。

《白虎通》三墳,分也。論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孔安國·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左傳·昭十三年》左史倚相,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大也。《周禮·秋官》司烜氏共墳燭。

與羵同。《魯語》土之怪曰墳羊。

《廣韻》《正韻》房吻切《集韻》《韻會》父吻切,音憤。土膏肥也。《書·禹貢》白墳,黑墳,赤埴墳。見土字註。

《集韻》部本切,音笨。土沸起也。《左傳·僖四年》公祭地,地墳。

【陇】

隴【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力踵切《集韻》《韻會》魯勇切《正韻》力董切,音壠。《說文》天水大阪也。《前漢·地理志》天水郡隴縣。《註》今呼隴城縣者也。

《史記·六國表》文公踰隴。《秦本紀》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前漢·地理志》隴西郡。《註》應劭曰:有隴坻,在其西也。師古曰:隴坻,謂隴阪,卽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地理直音》漢隴西,今鞏昌府。漢天水,今鞏昌府秦州。

《廣韻》州名。漢汧縣,後魏置東秦州,攺爲隴州,因山名之。《地理直音》隋汧陽郡,今鳳翔府隴州。○按今陝西鞏昌府淸水縣,平涼府華亭縣,鳳翔府隴州,皆有隴山,洮州衞有東隴山。

《春秋·文二年》盟于垂隴。《註》鄭地,滎陽東有隴城。

姓。

《正韻》丘壟之壟,亦作隴。《列子·天瑞篇》逆之隴端。《前漢·劉向傳》皆無丘隴之處。

壟畝亦作隴。《史記·項羽紀》起隴畝之閒。

《荀子·議兵篇》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註》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物然。或曰卽龍鍾。新序作隴鍾。

【在】

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存也。《論語》父母在。

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

姓。晉汝南太守在育。

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

昨代切,音載。義同。

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卽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轉去,亦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