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甘便老菰蒲根

出自:元代·陈孚《三高祠》

拼音:[qǐ,kǎi][gān][biàn,pián][lǎo][gū][pú][gēn]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君不见洛阳记室双鬓皤,不忍荆棘埋铜驼。
西风忽念鲈鱼鲙,归来江上眠秋波。
又不见甫里先生心更苦,河朔生灵半黄土。
夕阳蓑笠二顷田,口诵羲黄思太古。
二君隐沦岂得已,一生不及鸱夷子。
吴宫鹿走越山高,脱缨径濯沧浪水。
丈夫此身系乾坤,岂甘便老菰蒲根
古今得失一卮酒,我欲起酹汀鸥魂。

查看原文

注释

【菰蒲】1.菰和蒲。 2.借指湖泽。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岂】

豈【酉集中】【豆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䔇。《說文》還師振旅樂也。

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

《集韻》《正韻》通。軍勝之樂也。

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

【甘】

甘【午集上】【甘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感平聲。《說文》美也。《徐曰》物之甘美者也。《韻會》五味之一。《正韻》甜也。《書·洪範》稼穡作甘。《傳》甘味生于百穀。《詩·衞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禮·月令》中央土,其味甘。

言之悅耳。亦曰甘。《左傳·昭十一年》幣重而言甘。

《詩·衞風》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傳》甘,厭也。《疏》謂思之不已,乃厭足於心,用是生首疾也。凡人飮食口,甘遂至于厭足,故云:甘,厭也。

《左傳·莊九年》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註》甘心,言欲快意戮殺之。

《易·臨卦》六三甘臨,无攸利。《註》甘者,佞邪說。媚不正之名也。

《玉篇》樂也。《淮南子·繆稱訓》故人之甘甘非正爲蹠也。《註》人之甘甘,猶樂樂而爲之。

《淮南子·道應訓》大疾則苦而不入,大徐則甘而不固。《註》甘,緩意也。

姓。《書·說命》台小子舊學于甘盤。《註》甘盤,殷賢臣。

甘茂甘羅,秦人。

《抱朴子辯問卷》子韋甘均,占之聖也。

漢複姓有甘莊甘土甘先三氏。

地名。《書·甘誓》大戰于甘。《傳》甘,有扈郊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后。《註》甘昭公,王子帶也,食邑於甘。

《昭十七年》陸渾子奔楚,其衆奔甘鹿。《註》甘鹿,周地。

山名。《山海經》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

水名。《山海經》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註》按水經:甘水出南山甘谷。

州名。《五音集韻》元魏西涼州攺甘州。

《前漢·郊祀志》武帝作甘泉宮。

木名。《詩·召南》蔽芾甘棠。《傳》甘棠,杜也。《疏》郭璞曰:今之杜梨。《山海經》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註》甘木卽不死樹。

《正韻》果名,俗作柑。《風土記》甘橘之屬,滋味甘美。

《古今注》甘實形如石榴者,謂之壷甘。

草名。《博雅》陵澤,甘遂也。《又》美丹,甘草也。

《集韻》古暗切,音紺。土之味也。

《集韻》《韻會》《正韻》胡甘切,音酣。《書·五子之歌》甘酒嗜音。

熟也。《莊子·徐無鬼》甘寢。○按《正韻》別作戸甘切,胡、戸同母。不宜分列。

【便】

便【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婢面切《集韻》《韻會》《正韻》毗面切,音卞。順也,利也,宜也。《荀子·議兵篇》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前漢·趙充國傳》留屯田十二便。

習也。《禮·表記》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謂便人。《註》亦言其謙也。辟仁聖之名,云自便習於此事之人耳。

安也。《前漢·武帝紀》便殿火。《註》凡言便殿,便宮,便坐者,所以就便安也。

卽也,輒也。《莊子·達生篇》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溲也。《前漢·張安世傳》郞有醉便殿上者,安世曰:何知非反水漿耶。

《集韻》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駢。《爾雅·釋訓》便便,辨也。《論語》便便言。

《韓詩》便便,閒雅貌。

肥滿貌。《後漢·邊韶傳》邊孝先,腹便便。

便辟,足恭也。《書·囧命》便辟側媚。

姓。漢有少府便樂成。

通平。《書·堯典》平章百姓。《史記·五帝紀》作便。互詳平字註。

叶毗賔切,音頻。《琳·車渠椀賦》玉爵不揮,欲厥珍兮。豈若陶梓,爲用便兮。《說文》从更。从人,人有不便更之。

【老】

老【未集中】【老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

《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

《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

《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

《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

《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

《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昭三年》三老凍餒。《註》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

《左傳·隱三年》桓公立,乃老。《註》老,致仕也。

《列子·天瑞篇》老,耄也。

姓。《廣韻》宋有老佐。

《韻補》叶朗口切。《釋名》老,朽也。《史記·律書》酉者,萬物之老也。

《韻補》叶滿補切,姥當以此得聲。《班固·西都賦》若臣者,徒觀迹於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舉也。

【菰】

菰【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古胡切。《博雅》菰,蔣也。其米謂之胡。《西京雜記》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有首者謂之綠節。

地名。《吳志·孫亮傳》諸葛誕別將于菰陂。

借作孤。《漢·校官碑》履菰竹之廉。《集韻》同苽。詳苽字註。

【蒲】

蒲【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釋名》蒲,草也。《周禮·天官·醢人》深蒲。《詩·大雅》維筍及蒲。《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周禮·春官》男執蒲璧。《註》或以蒲爲瑑飾。

《禮·明堂位》周以蒲勺。《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人名。《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水名。《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山名。《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臺名。《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姓。《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韻會》通蒱。《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通匍。《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去聲,蒲萄,果名。《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叶頗五切,音浦。《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

【根】

根【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痕切,音跟。《說文》木株也。《左傳·隱六年》農夫之去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廣韻》根,柢也。《老子·道德經》重爲輕根。《管子·地形篇》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

《博雅》始也。

天根星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註亢氐之間。

金根,車名。《後漢·輿服志》天子車金根。

門之鋪首銅鍰曰倉琅根。《前漢·五行志》木門倉琅根。

竹根,杯名。《晉庾信報惠酒詩》山杯捧竹根。

雲根,山名。《宋孝武登作樂山詩》積水溺雲根。

姓。《姓苑》周人根牟子,善著書。

叶經天切,音堅。《三略軍讖》侵侮下民,國內譁諠。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