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十亩溪边栎

出自:金朝·党怀英《夏日道出天封寺》

拼音:[pó][suō][shí][mǔ][xī][biān][lì,yuè]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叠涧重冈掩复开,鸟啼人寂路萦回。
微凉暂逐行云过,细雨俄从远树来。
世事自嗟吾老矣,山僧那识兴悠哉。
婆娑十亩溪边栎,借汝清阴感不材。

查看原文

注释

【婆娑】1.跳舞的样子;舞蹈:婆娑呕吟,鼓掖其笑|高粱叶子舞婆娑。 2.舞姿飘逸优美:舞姿婆娑。 3.形容枝叶纷披的样子:枝叶婆娑的大树。
【溪边】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婆】

婆【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薄波切《集韻》蒲波切《韻會》《正韻》蒲禾切,音皤。《說文》奢也。一曰老母稱。方俗稱舅姑曰公婆。

廣西猺俗,男子老者,一寨呼之曰婆,其老婦則呼之曰公。

黃婆,能母養餘臓,名曰黃婆。

孟婆,風神也。《楊愼曰》孟婆,宋汴京勾攔語,謂風也。

鞞婆,琵琶名,見《搜神記》。

梵言耆婆,華言長壽天神。梵言貧婆,華言叢林。梵言優婆塞,華言善士。見《祖庭事苑》。

國名。闍婆國,卽瓜哇國,元遣史弼征之,封爲瓜哇國王。

城名。蓬婆城,在吐蕃。《杜甫詩》已收滴博雲閒戍,更奪蓬婆雪外城。《說文》作媻。

【娑】

娑【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素何切《集韻》《韻會》《正韻》桑何切,風》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躞蹀貌。《杜甫詩》方知不才者,生長漫婆娑。

衣揚貌。《張衡·思賦》修初服之婆娑。

安坐也。《黃庭經》金鈴朱帶坐婆娑。

琴聲委曲也。《嵆康·琴賦》紆餘婆娑。

《廣韻》蘇可切《集韻》《韻會》想可切《正韻》素可切,音縒。馺娑,漢殿名。《班固·西都賦》經駘盪而出馺娑。《三輔黃圖》馺娑,馬迅疾貌。借爲宮名。

《正韻》蘇箇切,音些。邏娑,土蕃都城名。《唐書·薛仁貴傳》爲邏娑道行軍總管。《杜甫詩》和親邏娑城。

《梵書·阿彌陀經》有婆娑國土。釋云:梵言婆娑。華言堪忍。娑或作逤。通作些。

【十】

十【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音拾。《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易·繫辭》天九地十。《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

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亩】

畝【午集上】【田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謀上聲。司馬法,六尺爲步,步百爲畝。泰孝公制,二百四十步爲畝。宋程頤曰:古者百畝,止當今之四十畝。今之百畝,當古之二百五十畝。《書·盤庚》惰農自安,不昬作勞,不服田畝。《詩·小雅》南東其畝。《朱註》畝,壟也。

丘名。《爾雅·釋地》如畝畝丘。《註》丘有隴界,如田畝。《釋名》畝丘,丘體滿一畝之地也。《詩·小雅》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傳》畝丘,丘名。

地名。《左傳·桓二年》晉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註》西河界休縣南有地,名千畝。

《韻補》叶莫補切,模上聲。《班固·西都賦》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叶滿彼切,眉上聲。《詩·豳風》饁彼南畝,田畯至喜。《屈原·離騷》余旣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說文》本作畮。

【溪】

溪【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苦奚切《集韻》《韻會》牽奚切。與谿同。《說文》山瀆無所通者。

水註川曰谿。《廣韻》或作磎。

【边】

邊【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5画

〔古文〕眠切,音編。《玉篇》畔也,邊境也。《禮·玉藻》其在邊邑。《註》邊邑,九州邊鄙之邑。《左傳·成十三年》蕩搖我邊疆。

《正韻》旁近也。《前漢·高帝紀》齊邊楚。

側也。《禮·檀弓》齊衰不以邊坐。《疏》喪服宜敬,起坐宜正,不可著齊衰而偏坐也。

邊璋,半文飾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邊璋七寸。

姓。周大夫邊伯之後。南唐有邊鎬。《說文》作。

【栎】

櫟【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