溅水鸬鹚去又回

出自:唐代·郑谷《寄赠杨夔处士》

拼音:[jiàn,jiān][shuǐ][lú][cí][qù][yòu][huí]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结茅秪约钓鱼台,溅水鸬鹚去又回
春卧瓮边听酒熟,露吟庭际待花开。
三江胜景遨游遍,百氏群书讲贯来。
国步未安风雅薄,可能高尚掞天才。

查看原文

注释

【溅水】相互浇水或轻轻玩水。如:看孩子们在雨水坑里溅水嬉戏。
【鸬鹚】1.亦作"鸬鹚"。 2.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3.鸬鹚陂的省称。 4.鸬鹚杓的省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溅】

濺【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廣韻》則旋切《集韻》《韻會》將先切,音箋。濺濺,水疾流貌。《沈約詩》出浦水濺濺。

《廣韻》《集韻》子賤切,音箭。水激也。通作湔。《史記·藺相如傳》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

《集韻》則旰切,音贊。與灒同。汗灑也。

才線切,音賤。激也。《集韻》或作淺。

作。通作碊。

【水】

水【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六飮之一。《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見《前漢·地理志》。

黑水,國名,卽韐。

露爲上池水。《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姓。

《韻補》叶式類切,音墜。《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叶呼委切,音毀。《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鸬】

鸕【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27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洛乎切《集韻》龍都切,鷀也。《楊孚異物志》鸕鷀不生卵,旣胎又吐生,多者七八,少者五六,相連而生。詳鷀字註。

《集韻》凌如切,音臚。《爾雅·釋鳥》鸕諸雉。《郭註》未詳。

【鹚】

鶿【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疾之切《集韻》《韻會》牆之切《正韻》才資切,音兹。鸕鷀,水鳥。《埤雅》鳥似鶂而黑。一名鷧。《爾雅·釋鳥》鶿鷧。《郭註》鸕鷀也。李時珍曰:韻書盧與兹皆黑也。此鳥色深黑,故名。鷧者,其聲自呼也。

名水老鴉。

名烏鬼。《夔州圖經》夔州人以鸕鶿捕魚,謂之烏鬼。《杜甫·遣悶詩》家家養烏鬼。《楊孚異物志》鸕鶿能沒於深水,取魚而食之,不生卵,而孕雛於池澤,旣胎而又吐生,多者生七八,少生五六,相連而出,若絲緒。《正字通》鸕鶿,俗呼慈老,人畜之,以繩約其嗉,才通小魚,其大魚不可下,時呼而取之,復遣去。觜曲如鉤,喉熱如湯,魚入喉卽爛,味不美。

《廣韻》子之切《集韻》津之切,音孜。義同。

【去】

去【子集下】【厶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

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

《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

《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又】

又【子集下】【又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多,略不過三也。《韻會》偏旁作。

《廣韻》又,猶更也。

《韻補》叶夷益切,音亦。復也。《詩·小雅》人之齊聖,飮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富音偪。

【回】

回【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

《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

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

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賦》馬倚輈而徘回。《註》言踟躊不進也。

低回,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回。

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

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

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

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

《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

《集韻》《韻會》戸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

《集韻》《韻會》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回也,音胡悔反。

畏避也。《前漢·王溫舒傳》卽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

《蓋寬饒傳》刺舉無所回避。《註》回讀若諱。俗作囬。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