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自岷嶓夹水来

出自:清代·姚鼐《最高峰登眺》

拼音:[shān][zì][mín][bō][jiā,jiá,gā][shuǐ][lái]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已上嶕峣又佛台,正逢秋霁夕阳开。
地穷江海与天际,山自岷嶓夹水来
南国中原同下頫,华林衰草几千回。
何当住此云霄上,长与星房日驭陪。

查看原文

注释

【岷嶓】岷山与嶓冢山的并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自】

自【未集下】【自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

《玉篇》率也。

《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岷】

岷【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武巾切《集韻》眉頻切《韻會》眉貧切《正韻》彌鄰切,聲。《徐曰》今作岷。《孔穎達曰》山在梁州,江水所出。

《史註》山在岷州,溢洛南一里,連緜至蜀二千里,皆曰岷山。戴侗曰:在今威茂州之西北,東距峽州。

州名。秦隴西郡臨洮縣,後魏置岷州。因山爲名。或作㟭。

《韻會》通作汶。《山海經》大江出汶郭之東南,逕蜀郡,東北至廣陵入海。

《史記·夏本紀》汶嶓旣藝。

【嶓】

嶓【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補禾切,音波。嶓冢,山名。《書·禹貢》嶓冢導漾。《註》卽梁州之嶓山,形如冢,故名。《前漢·地理志》山在隴西郡氐道縣,漢水出焉。

《五音集韻》補過切,音播。義同。

【夹】

夾【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正韻》古狎切《韻會》訖洽切,音甲。左右持也。《書·多方》爾曷不夾介乂我周王。《左傳·僖二十六年》夾輔成王。

近也。《書·梓材》懷爲夾。《註》懷遠爲近也。

兼也。《呂温狄仁傑頌》潛授五龍,夾日以飛。

梵夾。《通鑑》唐懿宗於禁中設講,自唱經,手錄梵夾。

鉗夾,巧言膠固也。《柳宗元·乞巧文》膠如鉗夾。

《集韻》《韻會》吉協切《正韻》古協切,音頰。傍也,把也。夾弓,見《周禮·夏官註》。往體多,來體寡曰夾。

劒夾。《陶弘景·刀劒錄》商孔甲採牛首山鐵,鑄一劒,銘曰夾。

《集韻》檄頰切,音協。《說文》俜也。

姓。《前漢·藝文志》有夾氏春秋。

同狹。《後漢·東夷傳》東沃沮,其地東西夾,南北長。《六書正譌》从二人,从之下,會夾意。

【水】

水【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六飮之一。《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見《前漢·地理志》。

黑水,國名,卽韐。

露爲上池水。《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姓。

《韻補》叶式類切,音墜。《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叶呼委切,音毀。《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来】

來【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

玄孫之子曰來孫。

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䅘。

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

姓。

《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

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叶郞狄切,音力。《詩·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叶下服。《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叶落蓋切,音賴。《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叶良置切,音利。《荀子·賦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