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儿瞰虎鱼食虾

出自:清代·查慎行《鹰坊歌 其二》

拼音:[shī][ér][kàn][hǔ][yú][shí,sì,yì][xiā,hā]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康熙天子神圣姿,驾驭英雄兵不黩。
每因缵武勤校猎,远致奇毛比臣仆。
紫荆关外秋气高,狐兔宁容草间伏。
腥风霍霍满天地,白日无光散原陆。
扬旃表貉出从禽,王用三驱力争戮。
是时海青更精悍,臂出绿鞲调养熟。
翻身一去高没云,注目秋空走马逐。
蹄间十丈莽开阔,蓦过林峦跃坑谷。
忽看天半挟天鹅,奔电流星下投速。
羽林健儿拍手笑,奏凯不烦遗矢镞。
却来敛融复依人,仍以黄绦掣双足。
三时饲养一朝用,如许恩波等休沐。
奉先性在饥附人,定远功成飞食肉。
不知给俸视几品,肥瘦论斤常量腹。
生牛乍割血犹红,小鸟一吹毛尽秃。
见人作势俄耸肩,独立有时还侧目。
无端对此我心恻,相向移时额颦蹙。
狮儿瞰虎鱼食虾,吞噬成风伤末俗。
生意渐微真可叹,杀机欲动休轻触。
以仁易暴古所去,恃猛争强非汝福。
我愿皇天仁百物,常产凤凰生鸑鷟。
自然郊薮萃祯祥,盛世多珍四灵畜。

查看原文

注释

【狮儿】喻雄视一世的俊杰。
【鱼食】1.鱼制的食品。 2.喂鱼的饲料。 3.指钓饵。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狮】

獅【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疏夷切《集韻》《韻會》霜夷切,音師。《玉篇》猛獸也。《爾雅·釋獸》狻麑。《註》卽獅子也。漢順帝時疎勒王來獻犎牛及獅子。東觀記:疎勒王遣使文時詣闕,獻獅子,似虎,正黃有髥耏,尾端茸毛大如斗。◎按後漢書順帝紀作師。《正字通》獅,牡者有耏髥,尾大如斗。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毎一吼,百獸辟易。一名白獸。

《廣韻》犬生二子。〇按爾雅釋畜:犬生二師,作師。

【儿】

儿【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集韻》《韻會》而鄰切,音仁。《說文》人也。《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戴侗·六書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

《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兒)〔古文〕爾平聲。《說文》孺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

《韻會》男曰兒,女曰嬰。

《韻會》兒,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倉頡篇》兒,嬬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韻會》姓也。漢有兒寬。

《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研奚切《正韻》五黎切,音霓。姓也。《前漢·藝文志》兒良一篇。《註》師古曰:六國時人也。《兒寬傳》兒寬,千乘人也。

《韻會》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旄倪。(兒)

【瞰】

瞰【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賦》瞰瑤谿之赤岸。

俯視曰瞰。《後漢·光武紀》雲車千餘,瞰臨城中。

《埤雅》王褒曰:魚瞰雞睨。《註》瞰,魚目不瞑也。《集韻》或作瞯。

【虎】

虎【申集中】【虍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干祿字書》通作。

【鱼】

魚【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

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

《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猪,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

《唐書·車服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遼史·興宗記》試進士於廷,賜馮立等緋衣銀魚。《金史·輿服志》親王佩玉魚,一品至四品佩金魚,以下佩銀魚。

《左傳·閔二年》歸夫人魚軒。《註》以魚皮爲飾。

馬名。《爾雅·釋畜》二目白,魚。《註》似魚目也。《詩·魯頌》有驔有魚。

地名。《左傳·僖二年》齊寺人貂漏師于多魚。

《文十六年》惟裨儵魚,人實逐之。《註》魚,魚復縣,今巴東永安縣。

《晉語》夷鼓,彤魚氏之甥也。《註》彤魚,國名。

姓。《左傳·成十五年》魚石爲左師。《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修魚氏。

與吾同。《列子·黃帝篇》姬,魚語女。《註》姬讀居,魚讀吾。

叶魚羈切,音宜。《徐幹·七喩》大宛之犧,三江之魚。雲鶬水鵠,禽蹯豹胎。胎音怡。

叶語鳩切,音牛。《庾闡詩》煉形去人俗,飄忽乗雲遊。暫憩扶桑隂,忽見東岳魚。

【食】

食【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蝕。《說文》一米也。《玉篇》飯食。《增韻》殽饌也。

茹也,啗也。《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古史考》古者茹毛飮血,燧人鑽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農時,人方食穀,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及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易·需卦》君子以飮食宴樂。《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傳》衆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決川有魚鱉,使民鮮食之。

《書·洪範》惟辟玉食。《註》珍食也。

食祿也。《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祭曰血食。《史記·涉世家》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飮酒亦曰食。《前漢·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耳食。《史記·六國表》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目食。《宋史·司馬光傳》飮食所以爲味也,適口斯善矣。世人取果餌刻鏤之,朱綠之,以爲槃案之翫,豈非以目食乎。

吐而復吞曰食。《書·湯誓》朕不食言。《左傳·僖十五年》我食吾言,背天地也。《爾雅·釋詁》食,僞也。《疏》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故通謂僞言爲食言,故此訓食爲僞也。

蠱惑曰食。《管子·君臣篇》明君在上,便嬖不能食其意。

消也。《左傳·哀元年》伍員曰:後雖悔之,不可食已。《註》食,消也。

《書·洛誥》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傳》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

日食,月食。《易·豐卦》月盈則食。《春秋·隱三年》日有食之。

《左傳·襄九年》晉侯問於士弱曰:吾聞之,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内火。

《禮·檀弓》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註》不食,謂不墾耕。

《前漢·外戚傳》房與宮對食。《註》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爲夫婦,名對食。房宮,二人名。

《揚子·方言》食閻,勸也。南楚凡已不欲喜而旁人說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謂之食閻。

寒食,節名。《荆楚歲時記》去冬至一百五日,卽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大食,國名,在西域波斯國西,都婆羅門,兵刃勁利,勇于野鬬。

《廣韻》戲名。博屬。

姓。漢有食子通。《希姓錄》後漢食于公。

《集韻》祥吏切《正韻》相吏切,音寺。《論語》有酒食,先生饌。《禮·曲禮》食居人之左。《註》食,飯屬也。

糧也。《周禮·地官·廩人》匪頒賙赐稍食。

以食與人也。《詩·小雅》飮之食之。《禮·內則》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註》食謂乳養之也。《左傳·文元年》穀也食子。《註》食,養生也。

《廣韻》《集韻》《韻會》羊吏切,音異。《廣韻》人名。漢審食其,酈食其。《荀悅·漢紀》作異基。

叶式灼切,音爍。《易林》三河俱合,水怒踊躍。壞我王室,民困于食。

【虾】

蝦【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胡加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加切,而相佐,見食于蝦蟆。《前漢·武帝紀》元鼎五年秋,鼃蝦蟆鬭。《酉陽雜俎》蝦蟆無腸。

蝦蟆護,鳥名。《酉陽雜俎》南山下有鳥,名蝦蟆護,多在田中,頭有冠,色蒼足赤,形似鷺。

車名。《南史·殷琰傳》前右軍杜叔寶等勸琰同逆,帝遣劉勔西討之,作大蝦蟆車,載土,牛皮蒙之,推以塞塹。

蝦蛤,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格蝦蛤。見蛤字註。

《集韻》虛加切,音鰕。蟲名。

《篇海》與鰕通。《爾雅翼》蝦多鬚,善游而好躍。今閩中五色蝦,長尺餘,具五色。梅蝦,梅雨時有之。蘆蝦,靑色,相傳蘆葦所變。泥蝦,稻花變成,多在泥田中。

蝦姑,狀如蜈蚣,一名管蝦。《洞冥記》有丹蝦,長十丈,鬚長八尺,其鼻如鋸。《張衡·南都賦》駮蝦委蛇。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