骖乘火焞焞

出自:元代·虞集《赠别兵部崔郎中暂还高丽即回中朝》

拼音:[cān][chéng,shèng][huǒ][tūn][tūn]

平仄:平平仄平平

束发来东海,从军护北门。
珠光连旭景,玉气达春温。
渊静龙含德,门严虎列屯。
从容参幄帐,慷慨属櫜鞬。
拜表推黎献,趋朝谒至尊。
云依温室树,星入紫微垣。
不道璠玙贵,仍婴管库烦。
利行虽近市,义守不窥园。
眷遇忘身得,危难欲手援。
怀邦维父母,于国实甥婚。
□□还羁靮,原原致璧飧。
鲁连名竟重,箕子教应存。
简在从当日,扶持□宿藩。
清宫风肃肃,骖乘火焞焞
帝所为郎重,王家报礼惇。
暂伸桑梓敬,未爱李桃繁。
神阙秋期早,康侯昼锡蕃。
九成思阁凤,六月待冥鹍。

查看原文

注释

【骖乘】骖乘(-shèng) : 也作“参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陪乘或陪乘的人。骖,通"参"。
【焞焞】光暗弱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骖】

驂【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倉含切,音參。《玉篇》驂馬。《說文》駕三馬也。

車中兩馬曰服,兩馬驂其外小退曰驂。《詩·秦風》騧驪是驂。《儀禮·覲禮》使者降以左驂出。《註》騑馬曰驂。

驂乗。《左傳·文十八年》齊懿公納閻職之妻,而使職驂乗。《史記·漢文帝紀》代王令宋昌驂乗。《註》乗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處車右,以備傾側,取三人爲名義也。

《爾雅·釋宮》七達謂之劇驂。《註》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

《集韻》七紺切,音慘。騑也。

【乘】

乘【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音繩。《廣韻》駕也,登也。《易•乾卦》時乘六龍以御天。

因也。《孟子》不如乘勢。《老子•道德經》乗乗兮若無所歸。

治也。《詩•豳風》亟其乘屋。

勝也。《周語》乘人不義陵也。

計也。《周禮•夏官•槀人》乘其事,試其弓弩,以下上其食而誅賞。

姓。漢煮棗侯乗昌。

《廣韻》《韻會》實證切《集韻》石證切,音剩。車也。《詩•小雅》元戎十乘,以先啓行。

物雙曰乘。《左傳•僖三十三年》弦高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揚子•方言》雙鴈曰乘。

物四數皆曰乘。《禮•少儀》乘壺酒。《孟子》發乗矢。

乗丘,地名。《爾雅•釋地註》乗丘,形似車乘也。

草名。《爾雅•釋草》望乘車。《註》可爲索,長丈餘。

《韻會》乘者,載也。取載事爲名。《孟子》晋之乗。◎按《韻瑞》引晋乘入平聲,誤。今宗譜曰家乘,義與史乘通。

《傳燈錄》禪有淺深階級,一小乘,一大乘。頓悟自心無漏智,此心卽佛,曰最上乘。《宋沙門契嵩•原敎篇》五乘皆統之於三藏。一人乗,二天乗,三聲聞乗,四緣覺乘,五菩薩乘。後三乘導其徒出世也。前二乗以欲不可輒去,就其情而制之也。皆去聲。

《集韻》諸應切,音證。姓也。《說文》本作椉。

【火】

火【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星名。《書·堯典》日永星火。《傳》火,蒼龍之中星。

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論語》鑽燧改火。

盛陽曰炎火。《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傳》炎火,盛陽也。《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人身有火。《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山名。《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井名。《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寒火。《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火傳。《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疏》龜生火中者。

火䑕。《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姓。《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叶後五切。《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叶虎何切。《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集韻》或作灬。

【焞】

焞【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集韻》徒渾切,音屯。《說文》作。隷作焞。《玉篇》焞焞。無光耀也。

《集韻》灼龜火也。

《集韻》《韻會》《正韻》他昆切,音暾。《左傳·僖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註》天策傅說星,時近日星微,焞焞無光燿也。

《集韻》一曰灼龜炬。

《廣韻》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殊倫切,音純。《廣韻》明也。《韻會》火色也。

《集韻》《正韻》通回切《韻會》吐雷切,音推。《玉篇》焞焞,盛貌。《詩·小雅》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傳》焞焞,盛也。《釋文》焞,本又作啍。《前漢·韋玄成傳》引《詩》又作推。

《集韻》祖管切《韻會》作管切,音纂。《集韻》灼龜也。或作焌。

《集韻》徂悶切,音鐏。然火以灼龜。或作焌。

《集韻》《類篇》祖寸切,音捘。《儀禮·士喪禮》楚焞置于燋,在龜東。《註》楚荆也,荆焞所以鑽灼龜者。《疏》荆是草名。古法鑽龜用,荆謂之荆焞也。◎按廣韻十八諄焞字註云:又他昆切。而二十三䰟內止收燉字,無焞字,疑焞爲燉之重文。

周禮菙氏註引楚焞,疏與釋文皆作燉,是焞,燉古通用也。互詳燉字註。六書溯原作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