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排云阵千雷震

出自:宋代·米芾《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于浙江亭书》

拼音:[tiān][pái,pǎi][yún][zhèn][qiān][léi][zhèn]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捲银山万马奔。
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歌过远村。

查看原文

注释

【排云】排开云层。多形容高。
【云阵】1.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 2.泛指军阵﹐军旅。 3.阵云。语出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天云如地阵。"
【雷震】雷击﹔雷鸣。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天】

天【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古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星名。《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神名。《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山名。《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註》天山,卽祁連山。

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署名。《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髡》其人天且劓。

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排】

排【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正韻》步皆切《集韻》《韻會》蒲皆切,音牌。《說文》擠也。一曰推也。《增韻》斥也。《禮·少儀》排闔說屨於戸內者,一人而已矣。《疏》排推門扇也。《史記·樊噲傳》廼排闥直入。

《魯仲連傳》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前漢·賈誼傳》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列也,安置也。《前漢·朱買臣傳》相推排成列中庭拜謁。《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

彭排。軍器也。《釋名》彭旁也。在旁排敵禦攻也。《後漢·袁紹傳》蒙楯而行。《註》楯今之旁排也。

《集韻》《韻會》步拜切,音憊。排揩,强突也。

與囊韛通。吹火韋囊也。《後漢·杜詩傳》造水排鑄農器。《註》冶者爲排以吹炭,令激水鼓之。《魏志·韓暨傳》爲監冶謁者,乃作水排,利益三倍於前。《晉書·杜預傳》作人排新器。

《正韻》薄邁切,音敗。義同。

叶邊迷切,音鎞。《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心契九秋幹,日翫三春荑。居常以待終,處順故安排。

【云】

云【子集上】【二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

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

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

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

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

云云:衆語也。《前漢·汲黯傳》上曰,吾欲云云。《註》猶言如此如此也。

云云:山名。《前漢·郊祀志》封大山禪云云:《註》云云:太山下小山。

云爲。《易·繫辭》變化云爲。

姓。漢云敞。

與芸同。《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老子作芸芸。

紛云:興作貌。《呂覽·圜道篇》雲氣西行云云然。《前漢·司馬相如傳》威武紛云。俗作紜。

《韻補》叶于先切,言也。《韓愈·剝啄行》我謝再拜,汝無復云。往追不及,來可待焉。

【阵】

陣【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玉篇》旅也。《廣韻》列也。《史記·淮隂侯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後漢·禮儀志》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

《玉篇》本作爲陣,始於王羲之小學章。◎按史記作陣,非自羲之始也。

【千】

千【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音阡。《說文》十百也。

《廣韻》漢複姓。

《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體,慕姬旦之懿仁。

【雷】

雷【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罍。《說文》本作靁。隂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聲。象回轉形。《易·說卦》震爲雷。《禮·月令》仲春,雷乃發聲。

《禮·曲禮》毋雷同。《註》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

《司馬相如·大人賦》左冥而右黔雷。《註》黔雷,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

《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註》雷鼓,八面鼓也。

《韻會》雷門,會稽城門,有大鼓,聲聞百里。《前漢·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

《南部新書》胡琴,大曰大忽雷,小曰小忽雷。

山名。《書·禹貢》壷口雷首。《疏》雷首,在河東蒲坂縣南。

澤名。《書·禹貢》雷夏旣澤。《傳》雷夏,澤名。

漢侯國名。在東海。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外國名。《前漢·西域傳》無雷國王冶盧城。

州名。《韻會》在廣西,其山爲雷所震,水流爲江。唐置雷州。

姓也。《前漢·淮南王安傳》郞中雷被。

音纍。《楚辭·九歌》駕龍輈兮乗雷,載雲旗兮委蛇。《晉語》靑陽。方雷氏之甥也。《註》方雷,西陵氏之姓。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實生靑陽。雷纍同。○按晉語註,雷有纍音,非止叶音也。

《集韻》魯水切,音壘。推石下也。

《集韻》盧對切,音類。本作礧。或作壘礌檑。《埤蒼》推石自高而下也。《周禮·秋官·職金註》槍雷,椎椁之屬。《釋文》劉音誄。沈云:當爲礌,郞對反。《前漢·鼂錯傳·具藺石註》如淳曰:藺石,城上雷石。師古曰:雷,來內反。

《正字通》擊鼓曰雷。《古樂府》官家出遊雷大鼓。

【震】

震【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振。《說文》劈歷振物者。从雨辰聲。《註》徐鉉曰:今俗別作霹靂,非是。《易·說卦》震爲雷。《詩·小雅》㷸㷸震電。《傳》震,雷也。《春秋·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廟。《疏》雷之甚者爲震。《釋名》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

卦名。《易·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易·說卦》震,動也。《書·舜典》震驚朕師。《盤庚》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詩·周頌》薄言震之。莫不震,於是有地震。

《爾雅·釋詁》震,懼也。《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廣韻》威也。《易·未濟》震用伐鬼方。《詩·大雅》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廣韻》起也。《易·雜卦傳》震,起也。

《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驚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爾雅·釋詁》娠,震動也。《註》娠,猶震也。《疏》大雅生民云:載震載夙。昭元年左傳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傳曰:后緡方震。皆謂有身爲震,故云娠猶震也。

《書·禹貢》震澤底定。《傳》震澤,吳南太湖名。

《集韻》升人切,音申。與娠同。女姙身動也。《左傳·震動釋文》震又音申,懷姙也。《集韻》通作㑗。

《集韻》一曰官婢女隷謂之娠。

《韻會》《正韻》之人切,音眞。怒也。《班固·東都賦》赫然發憤,應者雲興。霆擊昆陽,憑怒雷震。《前漢·敘傳》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註》師古曰:震音之人反。

《字彙補》震旦,中國也。《梁書》盤盤國稱梁主爲震旦天子。从之人切。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