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鸱夷漫存口

出自:宋代·米芾《送王涣之彦舟》

拼音:[lǎo][xué][chī][yí][màn][cún][kǒu]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集英春殿鸣鞘歇,神武天临光下澈。
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抨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尪鸱那一顾。
迩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
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
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

查看原文

注释

【老学】年老饱学之士。
【鸱夷】1.亦作"鸱■"。 2.革囊。 3.借指春秋吴伍员。 4.指盛酒器。 5.即鸱夷子皮。 6.拇指。行酒令的手势。
【夷漫】1.漫灭;磨平。 2.平坦而广阔。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老】

老【未集中】【老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

《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

《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

《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

《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

《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

《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昭三年》三老凍餒。《註》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

《左傳·隱三年》桓公立,乃老。《註》老,致仕也。

《列子·天瑞篇》老,耄也。

姓。《廣韻》宋有老佐。

《韻補》叶朗口切。《釋名》老,朽也。《史記·律書》酉者,萬物之老也。

《韻補》叶滿補切,姥當以此得聲。《班固·西都賦》若臣者,徒觀迹於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舉也。

【学】

學【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胡覺切《集韻》《韻會》《正韻》轄覺切,音鷽。《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韻》受敎傳業曰學。朱子曰:學之爲言效也。《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學校,庠序總名。《禮·王制》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姓。見《姓苑》。

叶許旣切,音戲。《前漢·匡張孔馬敘傳》樂安裒裒,古之文學。叶下司,司音細。

叶後敎切,音效。《傅毅·廸志詩》訓我嘉務,惠我博學。叶上誥。《正字通》與斆別。○按《書·說命》惟斆學半。學與斆別。諸家泥經傳,斆或作學,合學斆爲一,非。今斆音效,而學校字但作學,互詳攴部斆字註。

【鸱】

鴟【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處脂切《集韻》《韻會》稱脂切,音摛。《說文》䳠也。《玉篇》鳧屬。鴟鴞,惡鳥,捉鳥子而食者。

角鴟,一名鵂鶹,一名鵋䳢,一名鵅。《爾雅·釋鳥》鴟鴞,鸋鴂。

茅鴟。《釋鳥》狂,茅鴟。《郭註》今鵵鴟也。似鷹而白。《疏》茅鴟,一名狂。廣雅云:茅鴟,鳩也。

怪鴟。《釋鳥註》卽鴟鵂也。《廣雅》今江東呼此屬爲怪鳥。《埤雅》怪鴟,一名隻狐,晝無所見,夜卽飛噉蚊蟲。莊子所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瞑目而不見丘山是也。

梟鴟。《爾雅·釋鳥郭註》土梟。

《山海經》南海蒼梧山有鴟久。《註》卽鴟舊。《又》三危山有鳥,狀如,名曰鴟。○按此鳥,疑別是一種。

鴟夷,革囊也。《史記·伍子胥傳》盛以鴟夷革。《註》取馬革爲榼形也。

《揚雄·酒箴》自用如此,不如鴟夷。《顏云》盛酒者也。

蹲鴟,芋也。《史記·貨殖傳》汶山下有蹲鴟。《華陽國志》汶山大芋如蹲鴟。

《茅鴟》,逸詩篇名。《左傳·襄二十八年》慶封來奔,穆子使工爲之誦《茅鴟》。《杜註》刺不敬也。

《書·呂》鴟義姦宄。註鴟義,以鴟張跋扈爲義也。庚桑子曰:人實鴟義而有其國。

《史記·貨殖傳》范蠡適齊爲鴟夷子皮。《正字通》字彙以鴟夷爲複姓,誤。

【夷】

夷【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姨。平也,易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大也。《詩·周頌》降福孔夷。

安也,悅也。《詩·鄭風》旣見君子,云胡不夷。

等也,儕也。《禮·曲禮》在醜夷不爭。《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也。《禮·喪大記》男女奉尸夷於堂。《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爲言。

夷俟,展足箕坐也。《論語》原壤夷俟。

誅滅也。《前漢·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傷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芟也。《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陵夷,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地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註》國在城陽莊武縣。《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註》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地。

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書·堯典》宅嵎夷。

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郭璞·江賦》冰夷倚浪。《卽馮夷。

《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御也。《註》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女夷,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鴟夷,酒器。《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江。《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爲鴟夷子皮。

辛夷,花名。《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葯房。

留夷,香草。《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曰夷。

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

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優婆夷。《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所云淸淨男女也。

與彝同。《孟子》詩云: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叶羊吏切,音異。《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夷。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郁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夷卽辛夷。本作。一曰古遲夷通。

【漫】

漫【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半切,音縵。大水也。一曰水浸淫敗物。《揚子·方言》溼敝爲漫。

水名。《後漢·郡國志》成臯有漫水。

㵎名。《水經注》橐水,出橐山,北流出谷,謂之漫㵎。

漫漫,長遠貌。《左思·吳都賦》廓廣庭之漫漫。

雲色也。《尚書·大傳》卿雲爛兮,禮漫漫兮。

徧也。《公羊傳·宣三年》郊牛死,不言其所食,漫也。《註》徧食牛身。

放也。《前漢·藝文志》漫羨而無所歸心。

汗漫,渺茫貌。《關尹子·九藥篇》勿以汗漫曰道之廣。

澶漫,猶縱逸也。《莊子·馬蹄篇》澶漫爲樂。

川原之形。《張衡·西京賦》澶漫靡迤。

爛漫,分散之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流離爛漫。

《揚子·方言》漢漫,懣也。朝鮮洌水之閒煩懣謂之漢漫。

與墁同。塗也。《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

《集韻》《韻會》《正韻》謨官切,音瞞。水大貌。

《博雅》漫漫,平也。

漫漫,路長貌。與曼通。

《集韻》莫晏切,音謾。與慢同。惰也。亦作僈。

《韻補》叶民堅切,音眠。《魏文帝·寡婦賦》歷夏日兮苦長,涉秋夜兮漫漫。微霜隕兮集庭,燕雀飛兮我前。

叶眼見切,音面。《揚雄·甘泉賦》仰矯首以高視兮,目瞑眴而無見。正瀏濫以弘惝兮,指東西之漫漫。

【存】

存【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徂尊切,音蹲。《爾雅·釋詁》存,在也,察也。《疏》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存卽在也。《易·繫辭》成性存存。《孟子》操則存,舍則亡。《禮·祭義》致愛則存。《註》孝子致極愛親之心,則若親之存也。

《說文》恤問也。《禮·王制》八十月告存。《集說》告猶問也,君每月使人致膳,告問存否也。

《月令》養幼少,存諸孤。

省也。《周禮·天官》大喪存奠彝。《註》欲見其所奠彝朝夕存省之意也。

叶昨先切,音前。《楚辭·遠遊》壹氣孔神兮,於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爲之先。

叶匠鄰切,音秦。《揚雄·解嘲》得士者富,失士者貧。矯翼厲翮,恣意所存。《說文》从子才聲。俗作存。

【口】

口【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韻補》苦動切,音孔。《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叶康杜切,音苦。《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叶恪侯切,音彄。《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